2025年新年論壇“在法治軌道上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成功舉辦
2025年1月2日下午,中國政法大學習近平法治思想研究院、法律碩士學院聯合舉辦2025年新年論壇“在法治軌道上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本屆新年論壇旨在以習近平法治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深入闡釋全面依法治國和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內涵,探索法治改革路徑,推動法治實踐創新,為法治中國建設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貢獻力量。
司法部全面依法治國研究中心副主任周秉鍵,中國法學會法治研究所副所長姚國艷,中國司法雜志社社長魯華東,清華大學國家治理研究院副院長、中國法學會憲法學研究會副會長林來梵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所憲法與行政法室主任李霞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李忠夏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法學院院長泮偉江教授,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國家治理教研部王若磊教授,中國政法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中國法學會經濟法學研究會副會長時建中教授,國務院參事、中國法學會憲法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焦洪昌教授,中國政法大學商學院黨委書記韓文生教授,中國政法大學數據法治研究院范明志教授,中國法學會行政法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政法大學法治政府研究院楊偉東教授,法律碩士學院院長許身健教授、副院長劉智慧教授、副院長梁敏研究員,習近平法治思想研究院副院長喻中教授、副院長林華教授,以及校內外師生代表五十余人參加此次論壇。
論壇開幕式由法律碩士學院院長許身健教授主持,他代表論壇主辦方向與會嘉賓表示熱烈的歡迎。本次論壇是在全校認真貫徹落實《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積極開展向“人民教育家”張晉藩先生學習,開展“教育強國 法大何為”大學習大調研大討論大提升的背景下召開的會議。本次論壇,是習近平法治思想研究院和法律碩士學院貫徹落實“教育強國 法大何為”的重要舉措,也是法律碩士學院建院二十周年紀念活動的首場活動。他希望與會嘉賓深入交流,凝聚共識,共同為推進我國法治建設、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貢獻智慧和力量。
中國政法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中國法學會經濟法學研究會副會長時建中教授在論壇開幕式致辭。他充分肯定了習近平法治思想研究院與法律碩士學院在學習研究宣傳闡釋習近平法治思想和法律碩士專業人才方面的成績和貢獻。他表示,本次新年論壇主題突出,形式創新,不僅是習近平法治思想研究院與法律碩士學院的聯合,也是校內外知名高校和研究機構的聯合,體現了學術性和實踐性的高度融合。期待通過本次論壇,形成融合創新的機制和傳統,希望各位與會嘉賓深入交流,凝聚共識,形成更多高質量的研討成果,為推動我國法治建設和現代化進程貢獻智慧和力量。
司法部全面依法治國研究中心副主任周秉鍵在致辭中指出,2025年是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的開局之年,本次論壇通過會商研究,凝聚合力,形成共識,對于更好研究闡釋習近平法治思想具有重要意義。司法部始終注重有效引導法學理論界與實務界更加注重加強習近平法治思想與全面依法治國重大理論與實踐問題的研究,推動形成了一批包括涉外法治建設等在內的高質量研究成果。希望本次論壇能夠發揮好平臺作用,加強各大高校和研究機構之間的交流合作,建立更加暢通的聯系機制,更好地整合資源與力量,持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思想研究闡釋走深走實,共同推動形成習近平法治思想研究的強大合力。
本次論壇分兩個單元,設立“審判模式在營商環境中的地位與作用”“ 論治理主義法治觀”“以法治保障中國式現代化的原則與路徑”“通過市域社會治理法治化推動市域社會治理的現代化”四個主題進行研討。
01、研討第一單元
研討第一單元由中國法學會法治研究所副所長姚國艷主持。
主題一為“審判模式在營商環境中的地位與作用”。報告人為中國政法大學數據法治研究院范明志教授,與談人為清華大學國家治理研究院副院長、中國法學會憲法學研究會副會長林來梵教授。
范明志教授做了主旨發言,他認為本次論壇主題的關鍵在于“在法治軌道上”。他從實際生活中存在的“遠洋捕撈”等一些執法活動從法治軌道上“脫軌”偏離的現象切入,對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人民法院第六個五年改革綱要》做了解讀,并重點討論了綱要中“完善法治化營商環境司法保障機制”的十二個措施。范明志教授圍繞“法治營商環境的法學命題是什么”這一核心問題,指出當前一些具體的程序設計、規則制度上的優化,實際上對于從法律因素上是否能夠改善營商環境起到了兩方面作用。一方面,在機制正常運轉時能夠有效打擊犯罪,服務優化營商環境;另一方面,如果機制被不當利用,則會產生公權力以合法行為的表象來侵犯企業權益的現象。他認為,應當更多地關注司法權力的運行模式,從人民法院的審判模式這一角度進行完善。此外,就數據法治領域內個人信息保護這一“重災區”,也存在法律規定模糊、民刑界定不清的爭議問題,司法機關應當以一種更加守正的態度開展工作。他認為,要解決這一問題,僅僅在法律、法規以及政策上進行完善終究力有不逮,其核心在于司法權的性質與行使方式,即法院的審判模式問題。他認為,怎樣的經濟模式就對應著怎樣的審判模式,而當前我國的經濟發展模式正是黨的二十大提出的中國式現代化,因此應當更多地發揮當事人主義審判模式的特點與作用,才能有效回應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中強調提出的“要充分發揮市場在經濟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范明志教授最后提出,法治本身就是司法的“大局”,審判模式正是承載依法治國理念的具體制度表現,更加完善的審判模式也是建造法治營商環境的重要路徑。
林來梵教授做了與談發言。他指出,清華大學與中國政法大學合作豐富、關系密切,本次新年論壇主題新穎,契合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具有顯著的研究價值。習近平總書記曾說“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而審判模式則是其中的關鍵,他認為范明志教授的報告論述由淺入深,內容豐富,觀點鮮明,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此外,林來梵教授就“在法治軌道上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主題分享了自己的所思所想,指出目前對改革與憲法之間的關系,存在三種代表性觀點:第一種看法認為“改革必然要超越憲法,改革賦予憲法正當性”,第二種看法是改革型憲法,第三種看法則是“改革應該融入憲法,良性的符合歷史發展進程的改革與憲法相融合”。他認為,在新的時代推進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應當正視三種不同的看法,認真研究改革與探索間的關系,進一步認識到憲法應該如何引導、促進和深化改革,為改革提供方向指引。
主題二為“論治理主義法治觀”。報告人為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國家治理教研部王若磊教授,與談人為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李忠夏教授。
王若磊教授做了主旨發言。他認為,我國的法治與治理并不是完全分開、互相孤立的存在,而是存在著一定的相互聯系,即中國也存在某種“治理主義法治觀”。首先,他對管控主義法治觀、限權主義法治觀作了詳細的解讀與反思,指出二者實際上位于法治觀念的兩極,但是管控主義法治觀和限權主義法治觀均不適配當前我國的法治實踐。他認為,應當發展新時代獨特的“治理主義法治觀”這樣一種更為充沛的法治觀念,挖掘治理功能更加積極的面向,展現其更加充實的價值。其次,他從法治的德性這一視角論述了治理功能,從富勒的合法性理論出發,法治則是一種構成性內在價值,是一種“忠于法律的治理體系”;“法治的功能”與“法律的功能”不同,是按照法律運轉的治理體系的功能與德性。在這樣一種治理體系中,既有著工具性價值這樣的外在價值,也有著其內在的善這樣的固有內在價值,其核心則在于法律所帶來的可預期性與穩定性,法律正是通過這樣的特性來服務社會治理與具體領域的調控。再次,圍繞治理主義法治觀,王若磊教授指出:第一,法治本身為國家治理帶來了非人格化、可預期性的形式面向,從而建構出理性的社會,這是其他的治理方式所無法帶來的;第二,從社會治理功能而言,法治具有其獨特的經濟功能,能在保護產權、限制權貴、公平競爭等領域服務經濟增長;第三,“法律正義”本身就是一種“社會產品”,這樣一種分配正義同整合與發展一樣,是社會治理所不可或缺的。最后,王若磊教授認為,證成這樣一種治理主義法治觀具有契合中國社會結構、發展法治觀念等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意義,是實現法治中國的可行進路。
李忠夏教授作了與談發言。他認為王若磊教授所論述的內容與盧曼的社會系統論觀點相契合,法律的功能之一就是穩定化的預期。李忠夏教授認為法律內在的道德性分為形式化的規范設置與實質化的規范性內核兩個部分。他指出,法律系統不僅具有規范性等相應的功能,更應該實現社會調控的作用。此外,關于法律起到社會治理作用的具體路徑,他認為法律系統的運作也是按照馬克思主義經濟規律發揮作用,應當以經濟的方式去調控經濟;而就法律如何實現更好的調控每一個社會領域,其關鍵則在于按照各自領域運行的法則進行治理,使政治歸于政治,經濟歸于經濟,而對于各自領域產生的異化情況,則要通過它們之間結構耦合的機制進行調控,最終實現每個社會子系統都得到更好的發揮。
02、研討第二單元
研討第二單元由中國政法大學商學院黨委書記韓文生教授主持。其中,主題三為“以法治保障中國式現代化的原則與路徑”。報告人為中國政法大學習近平法治思想研究院副院長喻中教授,與談人為中國政法大學法治政府研究院教授、中國法學會行政法學研究會副會長楊偉東。
喻中教授做了主旨發言。他指出,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了“法治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保障”這一重要論斷。喻中教授就此分享了自己的兩點體會:首先是以法治保障中國式現代化應當堅持五大原則:第一是要堅持以習近平法治思想為指導的原則。習近平法治思想是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與中華傳統優秀法律文化相結合的產物,是與中國法治實踐相結合的產物,具有重要意義,應當在立法、執法、司法等法治的全過程中堅持習近平法治思想。第二是要堅持黨對中國法治建設的全面領導的原則。黨章總綱和憲法序言中都對此有所論證,這種全面領導應當體現在政治領導、思想領導、組織領導等方面。第三是要堅持人民在全面依法治國中的主體地位的原則。黨的領導保障了中國政治與法治的有效性,而人民至上則保障了中國政治與法治的正當性,堅持人民的主體地位,要求立法上充分體現、維護人民利益,執法上堅持人性化執法有溫度,司法上堅持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案件感受到公平正義。第四是要堅持憲法作為根本法地位的原則。憲法是我國的根本大法,是整個中國政治框架的基礎性文獻,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中也對此作了重要論述。第五是要堅持在法治下推進改革和在改革中完善法治相統一的原則。法治的重要價值就在于其預期價值,而改革與之存在改變預期的矛盾,對此則可以抓住二者關聯,運用辯證法實現協調與統籌。喻中教授也歸納了以法治保障中國式現代化的六條基本路徑:第一是以法治保障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市場經濟就是法治經濟,以法治調控、促進經濟發展,能有效地保障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第二是以法治保障全過程人民民主,以法治助力協調全過程選舉民主和協商民主以及決策、執行、監督等過程中的民主。第三是以法治保障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將習近平法治思想與習近平文化思想相結合。第四是以法治保障共同富裕的實現,以分配正義實現全體共同富裕。第五是以法治保證美麗中國建設,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目標。第六是以法治保障黨的領導與執政,也與習近平總書記講話中的依憲執政等相契合。
楊偉東教授作了與談發言。他分享了兩點思考:首先是新時代背景下法治與中國式現代化關系的深化認知。他認為,黨的二十大提出的中國式現代化的五大標準實際上包括三大層次:第一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這既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難度,也是其重大的意義;第二是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結合的現代化,也是超過當前世界最高標準的現代化;第三是走和平發展的現代化,這既意味著中國式現代化一定是法治,也代表著中國式現代化包含著法治的現代化,要從中國式現代化的內在要求來審視、理解、把握法治的重要性。其次是聚焦法治發揮作用的路徑方法。楊偉東教授認為關鍵在于兩個方面,第一是要將公眾特別是領導干部對法治的短期認識轉變為長期認識,有效解決罰沒收入大量增長、“遠洋捕撈”現象、頂格罰款等問題;第二是要將對“法治”的機械性理解轉變為實質性理解,法學界內部要形成對法治實質性理解的共識,再將其傳遞到社會各界,此外也要注重傳遞這一共識過程中行之有效的多元化方式。
主題四為“通過市域社會治理法治化推動市域社會治理的現代化”。報告人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法學院院長泮偉江教授,與談人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所憲法與行政法室主任李霞研究員。
泮偉江教授提出,當前我國城市化發展迅速,已有約70%人口都生活在城鎮,法治建設研究仍然秉持著關注大多數問題的方法論,但其研究中心應當轉向為城鎮場域,當前城市化呈現出多元化、復雜化、個體性等特征。他認為城鎮與農村的法治化、現代化并不是兩個孤立的問題,正如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市域社會”一樣,應當以這一概念為紐帶,一體研究城鎮與農村之關聯與對應。他指出,一直以來學界更多地強調農村的基層治理,針對農村糾紛解決等事項,如今基本分為集中于社區內部“同心圓”結構治理以及更大的市場領域內的糾紛這兩個針對不同基本單位的方面。他認為“市域社會”實際上是對過去傳統的市場視角的一種升級與擴大,其中對應的是我國通過城市化發展連接起分散村莊、集合為“市域”的現實情況。可以說,“市域”是農民認識、了解現代化的主要窗口,也是當前我國整體現代化的關鍵所在?!笆杏颉睉斒切聲r代地方法治建設的“主戰場”。在此背景下,市域治理也面臨著一定挑戰:一是過去村莊的“熟人社會”結構實際上已經瓦解為當前高度原子化、個體化的新結構;二是新時代不同個體之間都存在著不同的性格、倫理、觀念,在頻繁的互相交流中更容易產生沖突;三是市域治理存在更大的風險,很小的事件也有可能經由市域傳播擴大為更大的風險。以市域治理的法治化推進市域治理的現代化,應當堅持以習近平法治思想為指導,尤其是發揮黨的全面領導作用,通過市域治理的法治化和現代化來整體推進城鄉融合發展,認識到“市域”這一概念同樣包括農村,此外應當以系統性思維,跳出“腳痛醫腳”的桎梏,一體性研究推進這一重大議題。
李霞研究員發表與談。她指出,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了許多對市域治理的相關改革措施,要在法治軌道領域下推進相關改革,應當注意幾個方面:一是心理不能過于急切,應注意到對于不適應改革要求的制度要及時廢止,在試點探索市域治理改革措施的過程中,如果發現實踐條件尚不成熟的改革措施,應當及時進行調整,待實踐探索完善后再將其上升為實際法律制度;二是很多改革仍然存在一元化的弊病,缺乏多元系統性思維,例如行政執法權的下沉改革雖有解決實際問題的初衷,但實踐中也產生了一些值得探討的新問題;三是某些領域改革剛性過強,彈性不足,建設智慧城市等市域治理改革措施過于強調全國步調一致,但對地方特殊情況可能考慮不足,應結合實際情況,因地制宜進行分類指導,讓改革的航船沿著正確的航向破浪前行。
論壇閉幕式由中國政法大學習近平法治思想研究院副院長林華教授主持,國務院參事、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教授、中國法學會憲法學研究會副會長焦洪昌作會議總結。
焦洪昌教授對與會嘉賓們的報告作了簡要梳理與總結,并進一步探討分析了當前存在的“遠洋捕撈”與“巨額罰沒”等現實問題,認為這一系列現象反映出的法治建設難點問題將是未來的攻克重點,這一社會發展進程中的法治現代化則是核心問題。他指出,要實現在法治軌道上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絕非唾手可得。本次論壇專家云集、集思廣益,從各種角度進行研究探討,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觀點與問題,為促進法治實踐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寶貴的建議,具有重要意義。
最后,林華教授再次感謝與會嘉賓參加新年論壇,分享真知灼見,貢獻洞見智識,并向各位參會嘉賓和師生致以新年祝福。
習近平法治思想研究院、法律碩士學院聯合舉辦的2025年新年論壇“在法治軌道上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在熱烈的掌聲中圓滿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