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學者共議“標準保護地球” ,提倡“標準的標準”
作為一種國際推薦的技術體制工具,國際標準已成為國際規則的一種重要形式。10月14日是世界標準日。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國際電工委員會(IEC)和國際電信聯盟(電聯)已將2020年國際標準日的主題確定為"保護地球的標準",呼吁人們使用標準來指導具體行動和保護地球,這是人類的共同家園。
13日,浙江省"世界標準日"主題活動和地理信息標準創新論壇在浙江省德清市舉行,圍繞"保護地球標準"的專家學者提出了建議和建議。
標準作為全球治理的有效工具
浙江標準化研究所所長陳自立說,目前,國際標準已經突破傳統工業領域,擴展到氣候變化、公共安全、可持續發展和社會治理等領域,日益成為基于規則的全球治理模式中的"優先工具"。
標準支持地球的可持續發展,并具有國際經驗。
1992年,聯合國大會通過了"里約宣言"和"21世紀議程",呼吁對環境與發展問題采取統籌協調的辦法,共同努力促進全球可持續發展伙伴關系,2015年,聯合國大會通過了"改變我們的世界: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提出了17份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和具體目標的方案文件。
應聯合國的號召,國際標準化組織(標準化組織)依靠其730多個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和項目小組總結世界各國的最佳規則和做法,從技術解決方案、組織程序和程序體系出發,相應地制定和支持了6500多個ISO標準,為世界各國的實踐提供指導和幫助。
“各國很難就治理體系、治理體系和治理模式達成共識。標準是利益相關者協商一致的產物,能夠更好地反映各方利益。陳自力解釋說:“選擇標準作為共同的治理工具,更容易達成共識。”。
中國標準化研究院原院長、中國品牌建設促進會副會長馬林聰表示,標準化在推動科學進步、規范社會治理、支持產業發展、促進經貿交流等方面發揮著作用。當前,全球產業格局正在發生重大調整。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改革和經濟轉型發展形成歷史性的交匯點,高新技術創新、高水平開放、高質量發展都需要標準的支撐。
隨著全球對可持續發展認識的加深,各種配套標準也在不斷提高。但是,標準太多,特別是缺乏統一的標準,使得生產者和消費者難以區分,也難以衡量其對可持續性的影響。在此背景下,全球可持續發展標準聯盟(iseal)應運而生,希望建立“標準標準”。
“目前產品標準和國家標準很多,不統一、不互相認可,容易在跨境貿易中出現問題”,馬林聰解釋說,比如中國出口口罩,需要其他國家的產品檢測和政府審批,耽誤了很多時間。如果各國在產品標準流行前有一個良好的互認體系,國際貿易將非常順利,‘標準化’標準可以促進貿易。”
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大學教授龔建亞以地球觀測與地理信息標準化為例。遙感地球觀測主要有四個節點:數據采集、數據處理、數據管理和數據服務。每個節點的具體操作都需要標準的支持。
“內容和操作的標準化有助于保持內容的一致性和操作過程的標準化,從而保證操作結果的質量和重復性,龔建亞說,關鍵節點和相關操作的規范化有助于加快數據采集和應用的效率,有效保證數據質量。馬琳聰說,標準是“基礎”。要完善標準體系中涉及的“標準”,不斷跟蹤國際趨勢,在企業標準層面下功夫,通過提高標準水平促進企業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