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葉刀》子刊發表首例新冠二次感染重癥
不久前,美國一名病人被診斷為新型冠狀病毒"繼發感染"并發展為重病的消息引起了極大關注。當地時間10月12日,該病例報告被正式同行評審并發表在"柳葉刀-傳染病"雜志上。與香港大學報道的首例新冠狀病毒反復感染的確診病例不同,患者的免疫系統似乎沒有發揮應有的保護作用。
據報道,這是內華達州一名25歲的病人,自今年3月25日起出現喉嚨痛、咳嗽、頭痛、惡心和腹瀉等癥狀,4月18日被證實感染了新型冠狀病毒。在隔離期內,患者的癥狀于4月27日有所改善,5月9日和5月26日核酸測試為陰性,患者直到5月28日才痊愈。
轉機發生在五月三十一日,病人再次出現發燒、頭痛、頭暈、咳嗽、惡心及腹瀉的征狀,在沒有從醫院取X光胸片的情況下回家。六月五日,他進一步發展為缺氧,須繼續吸氧。最新的X光胸片清楚顯示病毒性肺炎,并發現新的冠狀病毒核酸呈陽性。六月六日,IgG/IgM亦呈陽性。
他說:"與在中國香港發現的第一宗二次感染個案相似,研究小組亦比較了兩宗感染個案的病毒基因組,因為病人已恢復癥狀,并有兩種核酸陰性結果。"結果表明,兩個樣本中的病毒來自同一進化分支--該病毒的主要毒株同時在該地區流行。雖然不能完全排除持續感染引起的病毒重新激活的可能性,但這兩種樣本病毒的基因組還有許多其他重大差異,根據現有的科學證據,這些差異不能用病毒在短期內在體內的演變來解釋。
根據詳細的證據,小組認為這基本上是二次感染。
為什么癥狀更嚴重?免疫和疫苗仍然有效嗎?
在這篇論文中,研究小組還探討了繼發性感染癥狀增加的潛在原因:可能是暴露于大量病毒,可能是繼發性感染對患者更"有毒",也可能是該抗體具有ADE效應(抗體依賴增強效應)。
小組指出,病例表明,感染新型冠狀病毒并不能100%地保護所有個人。"盡管個別病例的調查結果不足以說明這一現象的普遍性。然而,仍然強烈建議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的個人仍應認真防止隨后接觸病毒的風險,保持社會距離,戴上口罩并經常洗手。這篇論文的作者MarkPandori博士(內華達大學)內華達大學醫學院建議。
在同一時期發表的一篇評論中,耶魯大學醫學院(YaleUniversitySchoolofMedicine)免疫學教授AkikoIwasaki博士說,雖然只知道少數已知的繼發性感染,但它們對公共健康有重要的影響。在這方面,她提出了三個觀點。
首先,與團隊的觀點類似,自然免疫并不一定能保護個人在再感染后免受疾病感染。到目前為止,已經報告了幾例新冠肺炎繼發感染的病例,這些病例都沒有免疫缺陷,但沒有血清學數據顯示他們是否有足夠的抗體反應,內華達州患者和另一名厄瓜多爾患者在第二次感染后都比第一次感染更嚴重。此外,目前發現的大多數繼發性感染都是由于癥狀引起的,我們對無癥狀的繼發性感染知之甚少。
此外,二次感染還會導致傳播嗎?現有的研究表明,個別繼發性感染患者的病毒載量并不低,因此,我們不應期望自然感染所獲得的免疫來實現集體免疫,這不僅對許多人來說是致命的,而且是無效的。"實現集體免疫最安全的途徑是安全有效的疫苗。
疫情已經發展了半年多,但新冠肺炎仍是人類的一種新病,我們的認識仍然有限,單一病例不能界定新冠狀病毒二次感染的情況,只有更多的二次感染病例分析,才能使我們對自然感染后的免疫有更多的了解,為疫苗的研究和開發提供了洞察力。目前,我們還需要做好充分的保護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