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海飼料鄭石軒:不打無準備之仗!以技術創新破解關稅重壓
2025年4月,美國加征關稅政策的落地引發全球農業產業鏈震蕩。貿易壁壘的加劇,使得大豆等飼料核心原料的國際貿易成本陡增。同時,水產養殖行業長期存在“蛋白虛高”的痼疾:過量蛋白不僅推高飼料成本,還導致魚類肝膽綜合征、水質污染等問題,最終侵蝕養殖戶利潤。
實際上,早在多年前,農業農村部就已敏銳洞察到飼料糧供應潛在風險,積極布局豆粕減量替代工作。2018 年,相關工作正式啟動,隨后在 2021 年明確提出推進飼料中玉米豆粕的減量替代。到了 2023 年,農業農村部印發《飼用豆粕減量替代三年行動方案》,明確了豆粕減量替代的目標和路徑,聚焦“提質提效、開源增料”,促進飼料糧節約降耗,為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作出貢獻。
在此浪潮下,粵海飼料集團(001313)脫穎而出,董事長鄭石軒數年前響應國家戰略號召,開啟 “低蛋白日糧技術” 研發,經多年實踐打磨出 “三高三低” 技術戰略,為應對危機、推動產業升級筑牢根基。
技術領航,重塑行業標桿
在 2024 年及之后舉辦的水產飼料行業大會上,鄭石軒董事長多次闡釋 “三高三低” 戰略,強調 “降低蛋白絕非降低效益,而是借助科學配比促使營養效率實現質的飛躍”。這一戰略背后,是粵海飼料長達數十年潛心研發的深厚積淀:
其一,精準營養設計。粵海根據蛋白質氨基酸營養平衡理論,通過不同原料的合理搭配、補充適宜種類和數量的外源氨基酸實現蛋白水平下降。降低蛋白不等于降低氨基酸,提升飼料可消化蛋白(優質蛋白原料),維持氨基酸/蛋白比例在88%-92%以上,還提高了淀粉、脂肪等物質含量,提高飼料產品能量。
其二,原料替代與工藝升級雙管齊下。一方面,憑借持續深入的產品技術研發,穩步推進原材料技術替代進程,不斷精進產品配方技術,有效降低產品配方成本;另一方面,結合先進的膨化工藝提升飼料營養的消化利用率,進一步降低生產成本。
其三,構建四重保障體系。從整體技術框架搭建、配方精細研發、工藝優化改進到靈敏高效的市場反饋機制,全方位形成閉環質量管控,全力確保產品穩定性與卓越的養殖效果。
實效為證,彰顯技術偉力
粵海飼料的低蛋白技術絕非停留在理論層面,其在全國多地養殖場的實際應用已收獲斐然成效:
在草鯽魚混養場景,養殖戶采用粵海低蛋白魚料后,實現噸產突破 1500 斤佳績,且在噸產穩定的前提下,魚蝦內臟更健康、出肉率更高、發病率更低、抗應激更強。
在對蝦、加州鱸、黃顙魚、泥鰍養殖領域,憑借精準投喂策略與低蛋白配方完美結合,噸產高達 2000 斤。
四川眉山地區養殖戶反饋,引入粵海飼料后,水質得到極大改善,死魚率近乎歸零。
粵海飼料的低蛋白日糧技術,已然超脫單純飼料配方改進范疇,更是對產業思維的深度重構。實踐證明,借助原料替代創新路徑,企業既能有效化解關稅壓力難題,又能助力養殖戶拓展盈利空間。2025年,粵海產品質量技術目標明確表示,對比市場主流品牌,粵海在2025年要實現生長速度提高10%、飼料系數降低10%、損耗減少50%的目標,這是基于先進技術提出的又一發展規劃,為行業提速增加新引擎。
此外,在 2025 年長白山論壇上,鄭石軒董事長對 AI 技術賦能傳統水產養殖業滿懷信心,大膽展望 AI 與水下機器人將助力低蛋白技術邁入 2.0 時代。未來,智能投喂系統有望依據實時數據動態優化調整飼料配比,確保每一份蛋白質投入都能發揮最大效能。
“企業存在的價值核心,在于運用前沿技術破解社會發展難題。” 面對關稅壁壘與資源緊約束雙重困境,粵海飼料憑借低蛋白技術果敢破局,淋漓盡致展現民營企業創新活力,勇擔與國家戰略同向同行的社會責任。
隨著越來越多企業踴躍投身 “降蛋白、提效率” 行業浪潮,中國水產業綠色轉型有望步入全新黃金發展階段。而鄭石軒及其掌舵的粵海飼料集團,無疑將在中國水產業發展歷程中留下濃墨重彩的篇章。(文/水產前沿 羅曉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