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遺產景邁山全球首發限量古茶魂茶兩岸非遺大師跨界聯袂,締造“可觸摸的文明史詩”
世界文化遺產景邁山全球首發限量古茶魂茶兩岸非遺大師跨界聯袂,締造“可觸摸的文明史詩”
【2025年4月17日·中國云南普洱】 當第一縷晨光穿透景邁山的云霧,千年的茶魂樹在風中低語,仿佛訴說著布朗族與茶共生的傳奇。值此世界文化遺產“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申遺成功一周年之際,第1719屆山康茶祖節祭祖典禮于景邁山隆重啟幕。全球茶界翹首以盼的限量典藏之作——【嫡媧衲臘·古茶魂茶】正式面世。此套茶由布朗族文化守護者蘇國文、臺灣竹藝宗師邱錦緞與中華茶文化機構百福藏倉跨界共創,以“千年圣茶為魂,非遺工藝為骨”,首次將世界遺產的文明密碼凝練為可品飲、可傳世的文化瑰寶,全球僅限量發行108套,每一套皆為孤品。
一、尋根茶祖:千年信仰中的生態密碼
景邁山,這片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譽為“人類與自然共生典范”的土地,是布朗族的精神圖騰,亦是世界茶文化的活態基因庫。據布朗族史詩《帕哎冷遺訓》記載,其先祖在瘟疫肆虐之際,因發現野生茶樹而絕處逢生。帕哎冷立下遺訓:“吾將茶樹饋予子孫,爾等須以血汗守護,茶樹不朽,族魂永存。”自此,布朗族以茶為命,在景邁山開墾出全球最古老的“林茶共生”系統,每片茶園的首株茶樹被尊為“茶魂樹”,采茶前需焚香祭拜,人與自然的契約在此延續千年。
末代頭人蘇國文:以生命守護文明的根系81歲的蘇國文,布朗族最后一位世襲頭人,用半生時光將瀕臨斷層的民族文化從塵埃中托起。退休后,他舍棄都市繁華,重返芒景山,變賣房產籌建“帕哎冷文化園”,系統搶救布朗族口述史、古歌謠與祭祀儀軌,編纂《布朗族茶經》《景邁山祭茶祖》等典籍。他更躬身傳道,創辦民族文化學堂,培養出200余名年輕傳承人,讓瀕臨失傳的“茶祖祭祀舞”“蜂桶鼓祈福”重煥生機。“文化遺產不是櫥窗里的展品,而是流淌在血脈里的呼吸。”其子蘇國宏如是說。
二、兩岸匠心:非遺技藝的文明對話
竹編茶箱:以指尖編織東方美學史詩臺灣竹藝大師邱錦緞,以百年家傳的“六角密編”絕技,為茶魂茶注入靈魂。其創作的【傳承竹編典藏茶箱】,靈感源自景邁山千年古茶樹的滄桑肌理。穹頂式旋紋結構,象征茶林與蒼穹的共生;臺灣高山桂竹經蒸煮、柔化、72道非遺工序淬煉,化作光影交錯的鏤空茶箱,內置磁吸檀木茶倉,恒溫存茶的同時,更將茶林晨霧、暮靄的意境凝于方寸。“每一道竹絲都是與時間的對話,與茶魂的共鳴。”邱錦緞撫摸著茶箱,眼中盡是敬畏。
圣茶涅槃:從秘境神壇到世界殿堂茶魂茶的誕生,是一場跨越千年的神圣儀軌。每年春分,景邁山九大古村落的族老齊聚茶祖殿,從千戶茶農的家族茶園中,遴選1000株樹齡逾三世紀的“茶魂樹”。每戶僅采頭春嫩芽一公斤,經七日誦經、曬青、石磨壓餅,終成7克微型茶餅。茶餅背面銘刻“1718屆茶祖節”獨立編號與遺產地精確坐標(22°11′N,100°02′E),宛如一枚鐫刻文明指紋的時空膠囊。
三、文明資產:稀缺基因引爆全球收藏熱
發行策略:公益與收藏的雙向賦能據百福藏倉披露,108套典藏茶中:
1套 贈予蘇國文,致敬其半生文化守望;
30套 捐贈故宮博物院、大英博物館等頂級機構,讓文明瑰寶與世界對話;
77套 定向邀約通過“文化遺產認知審核”的藏家,認購資金注入景邁山非遺傳承基金,讓收藏成為另一種形式的文明守護。
價值內核:三重文明烙印
世遺血統:原料采自世界遺產核心區千年古茶樹,每株年產僅1公斤;
非遺雙璧:茶葉(布朗族古法工藝)與竹箱(臺灣竹編技藝)雙雙入選國家級非遺名錄
時空坐標:首款申遺成功紀念茶,編號與經緯度鎖定文明地標。
國際收藏機構評估,其兼具文化稀缺性、工藝巔峰性及歷史節點意義,十年內市值或突破千萬級。
四、遺產新生:從活態傳承到價值裂變
蘇國文的破局宣言“若將茶魂茶禁錮于祭壇,便是對文明最大的辜負。”在發布儀式上,蘇國文手握茶餅,目光灼灼,“我們要讓世界通過茶湯的醇厚,觸摸景邁山‘林茶共生’的生態智慧。”百福藏倉創始人活水先生補充道:“這不是一次簡單的商業發行,而是一場文明價值的當代實驗。”十年間,該機構珍藏蘇國文監制的全部古茶魂茶,并助力建成布朗族文化博物館,讓景邁山從“深閨秘境”躍升為“全球茶文化圣地”。
學界盛贊:遺產活化的東方范式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顧問Dr. Elena García指出:“景邁山以‘非遺+世遺’的協同創新,開辟了文化遺產‘自我造血’的可持續路徑,為全球遺產保護提供了中國方案。”
五、景邁山啟示錄:人與自然的千年契約
在這片1.9萬公頃的世界遺產地上,布朗、傣、哈尼等民族用“茶在林中,寨在茶間”的智慧,書寫著東方的生態哲學。他們恪守“砍竹留筍、獵獸避孕”的古訓,春采前必祭茶魂樹,秋收后需還林養地。景邁山的每一片茶葉,都浸染著對自然的敬畏——這或許正是中華文明綿延千年的密碼。
媒體聯絡百福藏倉文化事業部
大陸新聞組:劉燕萍 Apple Liu +86-18512157833 | 2969414818@qq.com
臺北文化會館:+886-2-77289456 | 臺北市大安區青田街7巷5號
廣州文化會館:+86-18565859059 | 廣州市海珠區新港東路1066號國茶薈2A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