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調工程有力支撐了經濟社會發展
千里南水,一路向北涌動,滋潤北方大地。水利部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第一年桃茶運河累計供水量為 78.2 億立方米,接收區實現生態供水 22.93 億立方米,達到 2014 年開水以來的最高值,充分發揮了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的供水功能。
南水北調是緩解我國北方水資源短缺的重大戰略性基礎設施。南水北調,不僅從根本上改變受水區供水格局,改善沿線生態環境,提高大中城市供水保證率,它還為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水支撐。至此,北京城市用水 75% 以上為南水,北京中心城區供水安全系數由 1 提高到 1。2;天津市 14 個行政區居民使用南水;河南有 13 個城市受益,其中,主城區 100% 用上南水;河北邯鄲石家莊滄州等城市 90 多個縣受益,北京天津石家莊等北方大中城市基本擺脫用水制約,沿線 6500 多萬人受益南水。在江蘇,形成雙線格局,蘇中蘇北防洪排澇抗旱能力大幅提升。在山東,南水北調干線 "T" 字形輸水大動脈和全省骨干水網系統建設,通過與南水北調等水利工程近 1200 公里的干線工程,形成現代化水網工程體系,有效緩解山東長期對黃河水和地下水的過度依賴,長江,黃河和本地水的優化配置和聯合調度得以實現,為城市供水,沿線生態等方面供水,山東總受益人口 3000 多萬人。"。
同時,南水北調工程對整個受水區的生態文明建設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截至今年 8 月底,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生態供水量已超過 4。70 億立方米,東線一期工程曾通過干線工程引南水至南四湖,東平湖補水超過 3.74 億立方米。通過實施華北地區生態供水,可實現七里河,滹沱河,蒲河,北拒馬河等南水北調沿線 20 條河流的生態補水,階段性修復天然河流,改善水生態環境。河北石家莊滹沱河一度斷流,南水北調工程一度讓它起死回生。這兩年有了水,我們可以看到小魚小蝦,野鴨也來了,老人小孩都喜歡在這里玩。滹沱河邊的人們發自肺腑地說。"。
水生態環境的改善進一步促進了沿途地區的生態經濟發展,以河南省西川縣為例,南水北調丹江沿線建設了 32 個優秀的生態觀光示范園,65000 名運河農民吃 "生態米",使 12000 戶貧困家庭年收入增加近 2 萬元。
此外,南水北調還穩定了航道水位,改善了通航條件,延長了通航里程,增加了貨運噸位,大大提高了航運安全保障能力,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東線一期工程竣工后,京杭大運河黃河南段可從東平湖通航到長江。1000 噸至 2000 噸的船舶能夠平穩航行,港口吞吐量將增加 1350 噸,成為繼長江之后的第二條 "黃金航道"。
水利部南水北調工程管理司有關負責人表示,南水北調工程將繼續發揮自身優勢,各部門也將認真貫徹 "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管理,兩手發力" 的治水思路,全面加快南水北調后續工程建設,早日構建完善的 "四橫三縱,南北調配,東西互助" 的水資源總體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