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動物和鳥類中恒溫動物的形成與2.5億年前的大規模滅絕有關
今天,生活在地球上的哺乳動物和鳥類都是嗜熱動物。它們是如何生存下來的?它們能自動維持體溫?根據英國布里斯托爾大學古生物學家邁克·本頓教授發表的一篇論文,英國布里斯托爾大學古生物學家邁克·本頓教授,在《岡瓦納大陸研究》發表的一篇論文中說,哺乳動物和鳥類的祖先在大約2.5億年前最大的滅絕事件后,由于生存經歷,從嗜熱動物進化為恒溫動物。
二疊紀-三疊紀大滅絕事件造成95%的生命損失,包括96%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陸生脊椎動物。少數幸存者面臨著一個動蕩的世界,屢遭全球變暖和海洋酸化危機的打擊。四足突觸和靈長類動物幸存下來,分別成為哺乳動物和鳥類的祖先。
古生物學家在這些三疊紀的幸存者身上發現了隔膜和胡須,這證明他們變成了嗜熱動物。哺乳動物祖先自三疊紀以來就有毛發的證據一直被懷疑,但最近,恐龍和鳥類祖先羽毛早期起源的證據被曝光。三疊紀突觸和曙龍的骨結構也表現出恒溫的特點。
本頓的研究小組觀察了數百個化石腳印,驚訝地發現,在二疊紀-三疊紀期間,所有中型和大型四足動物都從伸展的位置移動到直立的位置。而這種姿態的變化是瞬間的,而不是在幾千萬年的進化過程中。
本頓解釋說,現代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都是四肢伸展的動物,它們的四肢是側向的。鳥類和哺乳動物的姿勢是直立的,四肢就在身體下方。這使它們跑得更快更遠。直立的姿勢使嗜熱動物有很大的優勢,但它們比溫熱動物吃更多的食物來控制體溫。
今天,恒溫動物可以生活在地球的每一個角落,包括寒冷地區,甚至在晚上仍然活躍。他們還表現出“照顧好孩子,教會他們復雜行為”的能力。
本頓教授補充說,二疊紀-三疊紀是地球生命史上非常時期。這一時期的大滅絕事件造就了鳥類和哺乳動物吸收熱量和保持體溫恒定的獨特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