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須堅持全方位對外開放:繼續寫更多的 " 春天的故事”
回顧深圳經濟特區 40 年的跨越式發展,"開放" 是一個重要的視角。不久前,深圳公布了一套未完成的外貿數據:今年 1 - 8 月,深圳市進出口總額達 1.88 萬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 2%。僅今年上半年,全市就設立了近 2000 家外商投資企業,吸收了近 80 億美元的合同外資,實際利用外資超過 40 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 5%。可以說,持續開放不僅為經濟增長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而且為長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深圳經濟特區成立 40 周年慶祝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深刻總結了 40 年來特區改革開放和創新發展的寶貴經驗。重點之一是 "堅持四通八達,不斷提高‘引進’的吸引力和‘走出去’的競爭力。"40 年來,深圳積極利用兩個國際國內市場和兩種資源積極吸引全球投資。外貿進出口總額從 1980 年的 1800 萬美元猛增到 2019 年的 4315 億美元,年均增長 26.1%,實現了從進出口貿易向全方位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歷史性飛躍。
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后。如果說改革展現的是深圳 "殺一條血路" 的勇氣,那么開放則展現了深圳敞開胸懷,擁抱世界的決心。1981 年,深圳頒發了編號為 "0001" 的中外合資經營許可證,打開了這座城市參與全球市場競爭的大門。吸引外資,引進管理經驗,完善法治體系,優化營商環境。40 年時間,在開放中吸引各方資源,以全球坐標定位,深圳實現了從落后邊陲小城到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化大都市的歷史性跨越。目前,深圳擁有世界第三大集裝箱港口和亞洲最大的陸路口岸,并與 50 多個國家的 80 多個城市結為友好城市或友好交流城市。一項項對外開放舉措,成為這座城市旺盛活力的寫照。
過去,海曙口自貿區建設由商品,要素開放引領到標準,規則的制度開放;以 "一帶一路" 建設為契機,企業 "走出去" 的步伐和力度不斷加大;以 "國際化人才高地" 為目標,引進具有國際水平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如今,深圳已經完成了從引進模仿到開放創新,從外部驅動到內外并舉,從低端代工到高端制造的跨越,正在加快構建更高水平的開放型經濟體系。可以說,深圳作為中國開放的窗口,打開的大門只會越開越大,作為與世界共享機遇的窗口,吸引力只會越來越大。
當前,我國正在形成以國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發展新格局。新的發展格局不是封閉的國內循環,而是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深圳的開放舞臺更大,發展機遇更多。一方面,要著力構建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深化國內經濟聯系,增加經濟深度,增強疏通國內周期,對接國內國際雙周期的功能;另一方面,要探索更加靈活的政策體系和更加科學的管理體制,加強同 "一帶一路" 沿線國家和地區多層次,多領域的務實合作
一花獨放不是春。經濟特區建設 40 年來的實踐,離不開世界各國的共同參與,也為各國創造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分享了發展成果。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世界經濟面臨諸多復雜挑戰。我們絕不能被逆風和回浪所阻礙。我們要站在歷史正確一邊,堅定不移全面擴大開放,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面向未來,只有堅決開放,全面開放,才能獲得更大的市場空間,激發經濟增長的巨大潛力;只有進行更加細致的分工協作,培育創新發展的無限活力,才能促進更加多元的文化融合,展現互利共贏的合作理念
不久前,一家國際知名的科技公司在深圳市南山區落戶。在談到布局原因時,該公司負責人表示,之所以選擇深圳是因為它的開放程度。開放的深圳 -- 開放的經濟特區 -- 肯定會創造一個新的更大的奇跡,給世界留下深刻印象,為世界經濟增長帶來新的、更多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