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運動、不補水、常熬夜?當心心血管疾病“找上門”
許多人都知道心血管疾病在冬天很容易發展,人們經常會討論 "如何讓心血管疾病患者安全度過冬天" 等等。然而,中山大學中山醫院心血管醫學系副主任陳獻新教授提醒,由于生活、飲食等習慣的不斷變化,夏秋交替也成為心血管疾病的高發季節。特別是秋季以來,醫院門診、急診、住院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數量也呈上升趨勢,越來越多的三四十歲的年輕人也易患心血管疾病。因此,白露的心血管問題需要引起重視。
為什么在每年的這個時候,心血管問題很容易出現?" 這是因為人們在夏季和秋季的戶外鍛煉較少,及時補充水分,導致血液粘度高;睡眠時間短,血糖難以控制,晝夜溫差大,感冒、流感等疾病增多,導致心血管疾病的急性發作或加重。
那么,公眾應該如何有效地減少季節性轉換對心血管健康的不良影響呢?陳祥新教授認為,在下一季中,以下幾個方面是保護心血管健康的有效途徑:
1. 注意氣候變化,防止各種感染。
感染是心力衰竭的主要原因,夏秋氣候多變是傳染病的 "自然溫床",心腦血管疾病患者自身對疾病的抵抗力差,心臟承受負擔能力差,對氣候變化引起的傳染病需要特別 "小心"。
二。在戶外適當運動,同時注意補充水分和必要的電解質。
缺乏運動或大量出汗忽略補水,很容易導致血液粘度和血栓形成。雖然炎熱的天氣還沒有完全結束,但長期缺乏戶外運動也會導致免疫力下降等問題。
3. 保持情緒穩定,應盡快治療癥狀。
情緒激動可引起交感神經興奮,心跳加快,加重心臟負擔。因此,心腦血管疾病患者一旦出現恐慌、胸悶、胸痛、窒息等癥狀,應盡快就醫。
4. 不要改變太多的飲食。
許多朋友會在秋天補充他們的飲食,而飲食結構的變化實際上不利于心血管疾病患者的過度季節。在每頓飯中,我們都應該確保肉的搭配、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纖維素等的參與是不容忽視的。
5. 尤其是,你應該避免熬夜。
這包括盡量不要睡太晚,晚上盡量不吃夜宵。此外,心血管疾病很容易在夜間和早上發生,這與夜間血容量不足、血液粘度高、容易血栓形成有關,因此有必要養成良好的工作和休息習慣,并注意補液。
6. 充分認識疾病的先兆,把握最佳時機求醫。
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包括一些過去沒有明確心血管疾病的朋友,需要注意和了解一些心血管疾病的前兆。例如,在心肌梗死發作前,往往會出現胸悶、胸痛、運動耐力下降等先兆癥狀,特別是從無到有、從輕到重、從罕見到頻繁、從短到持續、從發作后到休息等,要保持警惕,最好提前就醫。
除上述六個方面外,陳獻新教授還提醒心血管病患者朋友,心血管疾病基本上是一種長期需要預防和控制的慢性疾病。患有心血管基礎疾病的患者,無論氣候如何變化,都需要注意堅持適當的藥物治療,即使他們需要調整,也需要咨詢專業心血管專家來決定是否根據情況調整,而不是自己主張,藥物治療是不可替代的一種重要的預防和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