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只松鼠,好店的薯片被檢測到"致癌物",真的需要恐慌嗎?
三松鼠、良品店等知名品牌薯片“被檢出致癌物超標”的消息,近日在輿論中引起不小轟動。不少消費者質疑這些薯條是否可以吃?
讓我們看看檢測報告上說了什么。
據深圳市消費者委員會10月29日發布的報告顯示,烤薯片中丙烯酰胺的平均含量(3441μg/kg)高于油炸薯片(547μg/kg)。8份薯片樣品低于歐盟規定的丙烯酰胺參考值(750μg/kg),其中4份為國產,4份為進口。丙烯酰胺含量在750~2000μg/kg之間的薯片分別是天佑、上好家、紅巖德利、涼皮鋪。丙烯酰胺含量最高、超過2000μg/kg的薯片分別是燕錦浦子、三只松鼠和董小姐的薯片。
丙烯酰胺評價表圖片來源:深圳市消費者委員會
丙烯酰胺評價說明圖片來源:深圳市消費者委員會
正是被廣泛稱為“潛在致癌物”的丙烯酰胺引起了爭議和恐慌。
事實上,薯片中的丙烯酰胺并不是人為添加的,而是在食品加工過程中自然形成的——當加熱到120度以上,水分含量較低時,會形成天冬酰胺和還原糖。這也意味著丙烯酰胺被廣泛應用于我們的日常食品中。主要來源包括烘焙食品、油炸食品、油炸食品、膨化食品,如薯條、薯條、烤面包、餅干、咖啡。此外,烹調方法如油炸、燉、炸、烤等也可能導致丙烯酰胺的形成。
在中國,前衛生部在2005年也表示,動物試驗表明丙烯酰胺是已知的人類致癌物。雖然其對人體的致癌性尚待觀察,但仍不能排除對人體致癌的可能性。國家衛生計生委給出的建議是,盡量避免長時間或高溫烹調淀粉類食品,提倡合理營養,均衡飲食,改變油炸、高脂食品的飲食習慣,減少丙烯酰胺的危害。
2018年,歐盟正式實施《丙烯酰胺法》,制定了食品中丙烯酰胺的基準水平,其中馬鈴薯制品和其他食品的參考水平為750μg/kg。
但需要指出的是,這一“基線水平”是用來驗證逐步降低食品中丙烯酰胺含量的有效性的績效指標,而不是食品中丙烯酰胺的安全限量。目前,無論是國際上還是國內,都沒有對食品中丙烯酰胺限量的規定和標準。
所以問題是,為什么丙烯酰胺會對人體健康有害,而相關機構卻沒有對其安全限值呢?
世界衛生組織和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聯合專家組認為,沒有足夠的證據來確定“安全攝入量”。營養學家顧中一也在微博上發表科普文章說,“致癌物經常破壞DNA。然而,一個人最終是否會患上癌癥,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運氣。我們不能保證低于這個值肯定不會得癌癥,也不能保證像那些吃了一定劑量的化學品會急性中毒。因此,很難給出一個“安全劑量”
鑒于薯片中檢測到丙烯酰胺含量較高,良品店回應界面消息稱,良品堡薯片相關檢測指標均符合國家標準,薯片丙烯酰胺含量在合理范圍內。該公司還表示,該公司擁有自己的國家實驗室,嚴格控制產品的感官和理化標準。只有符合國家質檢標準的才會上架銷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