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完美閉幕:新征程 新偉業
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五中全會于 2020 年 10 月 26 日至 29 日在北京舉行。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五中全會站在 "兩百年" 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為中國規劃了一個長遠的規劃,描繪了一個宏偉的新局面。
以五年為基礎,著眼于十五年,著眼于一百年
五年,十五年,一百年。這是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圓滿結束后討論得最多的時候。
未來五年將是不同尋常的。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十四五" 是中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世紀奮斗目標的頭五年,利用這一形勢,走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路子,向二世紀奮斗的目標邁進。
用中長期規劃指導經濟和社會發展,是我們黨執政和執政的重要途徑。
在此之前,黨的十九大作出了戰略部署,分兩個階段推動第二世紀目標的實現,即到 2035 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把中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好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這次全會不僅提出了十四五規劃的主要目標,而且科學地勾畫了中國未來 15 年發展的新藍圖,完善和豐富了黨的第十九屆全國代表大會提出的戰略部署。
全會審議了以 2035 年為長期目標的 "十四五計劃",做好了 "兩百年" 目標,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計劃和 2035 年長遠目標的建議,把中國的發展藍圖畫到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指出了前進的方向,為全黨和各族人民贏得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勝利提供了根本依據。
負責中央宣傳部日常工作的副部長王曉輝說,全會的最重要成果是審查和通過了計劃的 "建議"。
該計劃的 "建議" 共 15 部分,總體上可分為三個部分:一般性討論部分,主要闡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成就、中國發展的環境、2035 年的長期目標、"十四五" 的指導思想、原則和主要目標。從總體上講,它是按照新發展觀的內涵組織起來的,闡述了 "十四五" 期間經濟社會發展和改革開放的關鍵任務,最后部分主要闡述了加強黨中央的集中統一領導,完善規劃機制,為計劃的實施提供有力的保障。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制定 "十四五" 規劃建議,要處理好幾個重大關系:一是要處理好繼承和創新的關系,搞好 "兩個一百年" 奮斗目標的有機銜接。第二,要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充分發揮我國的制度優勢。第三,處理好開放和自主的關系,更好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第四,要處理好發展與安全的關系。五要處理好戰略與戰術的關系,制定高瞻遠矚,務實管用的規劃建議。要總結 "十三五" 時期發展成就和經驗,科學研判發展環境,深入研究總體思路和主要目標,準確把握重大戰略任務,提出深化改革開放的重大舉措,謀劃應對重大風險的前瞻性方案。"。
據北京大學教授唐仁武介紹,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后,人民十分關心民生,向往更美好的生活。十四五 "計劃提案符合億萬人民的期望。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公報提到" 人民 " 二十多次,對民生充滿強烈感情,堅持把實現、維護和發展絕大多數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立足點。
堅持創新在中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
要實現 2035 年的長遠目標,關鍵是要善于運用內部技能,立足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以中國自身事務為中心。我們有很多事情要做,特別重要的有三件事,即改革開放和創新。負責日常工作的中央財經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韓文秀說。
韓文秀說,改革是發展的強大動力。通過全面深化改革,建設高水平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增強 1。40 億中國人民將被充分激發出來,創造更多社會財富,追求美好生活,共同富裕逐步向前推進。這股推進現代化的力量是任何困難都阻擋不了的。開放是推動發展的必然選擇。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后。這也是近代以來中國歷史的一大啟示。因此,無論國際風云如何變幻,我們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絕不動搖。中國通過實施高水平對外開放,為世界各國提供更大市場和更多機遇,不僅有利于中國自身發展,也有利于形成更加公正合理的世界經濟治理體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創新處于非常突出的地位。
從總體上看,草案是按照新發展觀的內涵組織的,闡述了 "十四五" 期間經濟社會發展和改革開放的關鍵任務,共安排了 12 個部分,其中科技創新居首位。"堅持創新在中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以科技自主和自我完善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如果你在小溪中央撞到水里,你就會先打起來。創新,按下中國跑的 "加速鍵"。
事實上,在 9 月 11 日召開的科學家研討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深刻闡述了科技創新的重大戰略意義,明確了世界正在經歷百年來未曾發生的巨大變化,中國發展面臨的國內外環境發生了深刻而復雜的變化,我國在 "十四五" 期間和更長時期的發展,對加快科技創新提出了更迫切的要求。
五中全會關于科技創新的重要地位和重大部署,是我們黨在實事求是的基礎上,在黨長期理論創新和實踐發展的基礎上提出來的。它科學把握了當前世界科技發展大勢,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契合了新時代我國科技創新的階段性特征和主要任務。科技部黨組書記,部長王志剛說:"這是我們黨提出五年規劃的歷史上第一次,也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握世界發展大勢,立足當前,著眼長遠作出的戰略布局。"。
王治鋼說,從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到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創新是領導發展的第一動力,再到五中全會加快建設科技強國,黨中央的科技創新戰略方針和計劃不僅是相互一致的,而且是與時俱進的。
三新 " 是核心要素
建議 "的核心含義體現在" 新 " 三個方面,即新的發展階段、新的發展理念和新的發展模式。
韓文秀說,規劃的邏輯主線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后,要科學把握新的發展階段,深入貫徹新的發展理念,加快新的發展模式的建設,以促進高質量發展為主題,深化供給方體制改革,實現經濟穩定和社會穩定和諧,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關于新的發展階段,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新的發展階段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進入第二世紀的階段。這是我國發展進程中的一個里程碑。" 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中的一次重大飛躍。
新發展觀始于十八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觀,引導中國經濟不斷解決發展問題、植物發展優勢,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變增長動力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并在高質量發展上邁出了堅實的步伐。實踐充分表明,促進高質量發展是遵循經濟發展規律,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適應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必然要求。
在此基礎上,提出 "十四五" 期間經濟社會發展的主題應該是促進高質量的發展,這是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發展環境和發展條件的變化而作出的科學判斷。" 必須強調,新時期和新階段的發展必須貫徹新的發展觀,必須具有高質量。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高質量發展是新發展觀的體現,是經濟發展由" 是 "向" 好 " 的轉變。
人們已經熟悉了新的發展模式。這一次,構建以國內周期為主體、國內和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模式已寫入提案草案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 構建新的發展模式,不僅是與時俱進提高中國經濟發展水平的戰略選擇,也是塑造中國在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中新優勢的戰略選擇。
韓文秀說,構建新的發展模式對規劃 "建議" 起著提綱的作用,提出構建以國內外循環為主體,國內外雙周期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模式,是我們黨正確把握和實際運用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這是一種積極的行動,而不是一種被動的反應,是一種長期的戰略,而不是權宜之計。"新的發展模式強調的是國內和國際的雙周期,而不是國內經濟的單一循環。" 國內周期也是一個基于統一的國內市場的大周期,并不是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小周期。
八月二十五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南海主持召開黨外人士座談會時,深刻闡釋了三個 "新"。他強調:要深刻認識新的發展階段,深刻認識新發展階段的新特點新要求,主動應對挑戰,發揚奮斗精神,努力化危為機,解決好影響高質量發展的一系列結構性,周期性,體制性問題,培育強勁持續的發展新動能,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要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統籌推進 "五位一體" 總體布局,協調推進 "四個全面" 戰略布局,加強頂層設計和戰略布局,增強發展整體性和協同性。要著眼于構建新的發展格局,根據我國發展環境,發展階段,發展條件的深刻變化,堅持擴大內需的戰略基點,更好吸引全球資源要素,形成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的新優勢。"。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路子
全會提出了到 2035 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長期目標的目標。
有關各方認為,"規劃" 建議 "側重于制定" 第十四個五年計劃 ",并期待著 2035 年的長期目標,這有利于明確的進展方向、社會共識的凝聚力、中短期和長期發展目標的協調和戰略一致性的增強。
國家發改委黨組副主任、國家統計局黨組書記寧繼哲說,"十四五" 期間,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可以概括為 "六個新":經濟發展的新成就、改革開放的新步驟、社會文明程度的新提高、生態文明建設的新進展、國家治理成效的新提高。
全會強調,為了實現 "十四五" 計劃和 2035 年的長遠目標,必須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充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廣泛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形成促進發展的強大合力。
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姜金全說,在 "十四五" 期間甚至更長的時間里,中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將面臨極其復雜的國際形勢,為了解決許多困難的問題,它將面臨一系列的風險挑戰,越是與中國共產黨指導方向的指南針、核心凝聚力的中堅力量、社會穩定的基石,就越要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
規劃建議 " 第一次將實現全民共同富裕作為一項長期目標,提出了更加明顯的實質性進展,引起了人們的關注。
寧繼哲說,十四五期間,我們要扎實促進共同富裕,堅持按勞分配,多種分配方式并存,增加勞動報酬在初始分配中的比重,完善合理的工資增長機制,重點提高低收入群體的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完善按要素分配的政策體系,增加中低收入群體的要素收入。完善再分配機制,增加稅收、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等調整力度和精度;充分發揮第三次分配的作用,發展慈善事業。
王曉暉說,《建議》的突出特點是緊緊抓住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從各個領域提出了一系列戰略性創新舉措。比如,確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在 "四個全面" 戰略布局中的統領地位,明確提出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明確提出把科技自主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把擴大內需作為戰略基點,強調把新發展理念貫徹到發展各領域和全過程,把發展安全貫徹到發展各領域和全過程。第一次,我們第一次提出了在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上取得更多看得見的實質性進展的長遠目標。特別是對構建以國內周期為主體,國際國內雙循環相互促進的發展新格局作出戰略部署,明確了主攻方向和重要著力點。"。
今天,習近平總書記在全體會議上闡述了中國的新坐標:十三五 " 的目標即將完成,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勝利在望,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邁出了新的一大步。社會主義中國站在世界的東方,擺出更威嚴的姿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