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3季度北方GDP十強城市:兩城超萬億 ,鄭州緊跟著天津
目前,北方十大國內生產總值城市是北京、天津、青島、鄭州、濟南、西安、煙臺、徐州、唐山和大連。
近年來,我國南北經濟分化明顯。在北方地區,也有分化的趨勢。
根據各大城市的三份季度報告,北方十大 GDP 城市是北京、天津、青島、鄭州、濟南、西安、煙臺、徐州、唐山和大連。這一排名與去年北方十大 GDP 城市相同,但在具體排名中,最初的第十名唐山上升到了第九名,而最初的第九名大連則退居第十位。
北京有一家分公司可以炫耀鄭州青島趕上天津
北京在北方遙遙領先。數據顯示,前三季度,北京的 GDP 超過 2.5 萬億元,排在第二位,超過 1.5 萬億元。從全國的角度來看,北京在 GDP 的前三個季度排名第二,也是北方唯一進入前十名的城市。
繼北京之后,天津前三季度的 GDP 也超過萬億元,達到 1.0095 萬億元;青島和鄭州都在努力追趕,在 8000 億元的梯隊中;濟南和西安這兩個副省級城市排在第五和第六位,都在 7000 億元的梯隊上。
第七至第九位是煙臺、徐州和唐山這三個普通地級城市,三個制造業城市和東北大連,它們都在五千億元的梯隊里。總的來說,這些城市離濟南和西安還有很遠的距離。
當然,全年的數據更能衡量城市的整體實力。從 2019 年的數據來看,北方 4 個城市的 GDP 突破萬億大關,僅占全國的 23.5%(17)。這四個城市分別是北京、天津、青島和鄭州,其中北京、天津和鄭州都是中國的中心城市,青島是一個副省城,也是一個單獨上市的城市。
去年全年,北京地區國內生產總值達到 353713 萬億元,領先北方第二大城市天津,超過 2.1 萬億元,甚至超過去年全國第六大蘇州的 GDP。不僅如此,北京在北方地區的人口規模、資金總額、高科技企業數量、進出口貿易等方面都遙遙領先。
2019 年,天津國內生產總值為 1.410428 萬億元,居北方第二位和全國第十位。然而,今年前三季度,天津被南京趕超,跌至第 11 位。
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牛芬瑞分析了天津被南京趕超的第一位財經記者,一方面天津被南京趕超,一方面與總體環境有關,近年來南北經濟發展分道揚鑣,北方經濟增長緩慢,另一方面,天津也面臨著更大的環境保護壓力。
不僅如此,天津還面臨著繼續被趕超的可能性。在北部地區,青島和鄭州去年的 GDP 均超過 1.1 萬億元,預計這兩個城市未來將進一步縮小與天津的差距。
牛芬瑞認為,青島與天津的差距相對較小,但就經濟腹地而言,鄭州可能更有可能超越天津。天津地區面積 1 萬多平方公里,是一個海港城市,但周邊輻射半徑和腹地較小。相比之下,鄭州是河南的首都。河南是全國戶籍人口最多的省份,也是中原地區的核心區。鄭州作為陸路運輸中心,作為物流中心的地位越來越強。從趨勢上看,鄭州近年來的發展趨勢要好于天津。
河南大學經濟學院名譽院長耿明哲教授分析了鄭州未來將超過天津成為北方第二大城市的第一位財經記者。鄭州是北方內陸最大的交通樞紐,腹地最廣。隨著國內流通和消費拉動型增長平穩階段的到來,鄭州市的兩個優勢必然導致要素的可持續性、大規模集聚和城市規模的擴大。另一方面,天津的樞紐優勢和腹地被北京等沿海港口和一些內陸城市逐漸淡化。
濟南市和西安這四個 GDP 萬億俱樂部城市,分別是去年九千億元的副省會,成為萬億俱樂部的后備軍。今年,這兩個城市的 GDP 超過 10 億美元,特別是近幾年,這兩個城市都在加快擴大和加強省會的進程,聚集資源要素的能力也在提高。
其中,西安是全國九個中心城市中唯一一個尚未突破國內生產總值萬億大關的城市。今年前三季度,西安國內生產總值達到 7075.31 億元,增長 4.5%,固定資產投資增長 12.9%,這兩個指標均領先于副省級城市。
今年 1 月 5 日,濟南市經濟工作委員會和 "四個中心" 建設促進會議召開,會上發布了 "濟南市建設全國中心城市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 年)",建議濟南市加快建設綜合交通樞紐,加強與城市的交通聯系,創建高效、便捷的 "一小時大都市區"。推進黃河下游城市群建設,促進濟南都市區與鄭州都市區的對接與合作,全面開放定居點限制,建設全國城鄉一體化發展試驗區,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智能化制造業集聚高地等。
中國東北只有一個城市被列入入圍名單。
在北方十大城市中,黃河流域占據五個席位,分別是西安、鄭州、濟南、青島和煙臺;在東北地區,雖然有四個分省城市,但大連只有一個城市進入前十名,排在第十位。
據統計,去年沈陽國內生產總值為 6470.3 億元,居北方第 11 位,全國第 32 位,長春為 590.41 億元,北方第 12 位,全國第 34 位,哈爾濱為 5249.4 億元,北方排名第 15 位,國家排名第 42 位。
吉林大學東北亞研究院易寶教授分析了東北地區北方前十位城市很少受當地經濟形勢影響的第一位金融記者。近年來,東北地區經濟總量增長相對緩慢,區域經濟總量較小,大城市支撐能力不足。東北地區雖有四座分省城市,但從來沒有像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這樣集中度較高的中心城市,真正發揮著核心主導作用。
服裝保險說,東北四大副省城主要由原有的老工業基地支撐,主要是制造業。高端生產要素主要集中在現代服務業。長三角和珠江三角洲的中心城市是第三產業,特別是金融、服務貿易等第三產業,輻射帶動能力特別強。相比之下,東北幾個分省城市對整個區域經濟的支持、驅動和擴散能力相對較弱。
牛芬瑞說,近年來,隨著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制約東北經濟發展的內在矛盾日益突出,重化工業結構和國有企業比重過高,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東北地區的發展。
此外,東北四個副省市雖然擁有豐富的高等教育資源,包括哈爾濱理工大學、大連科技大學、吉大、東北大學等名校,但這些高等教育優勢并沒有轉化為科技創新優勢。
服裝保險說,這是因為成果的轉化需要一個適合發展的土壤環境。東北地區的產業結構和經濟結構以國有企業和制造業為特征,缺乏一個真正將科技與市場聯系起來的體系。在東南沿海,技術的開發和應用有著完整的市場體系支持,因此東北地區的許多研究成果都被帶到東南沿海進行改造。
三個具有優秀制造業的地級普通城市
在北方前十名中,有三個普通地級城市 -- 煙臺、徐州和唐山,它們都是制造業中比較突出的地級城市。其中,在濟南合并萊蕪之前,煙臺是山東 GDP 第二大城市,僅次于青島。唐山是河北省多年來國內生產總值最大的城市。
牛芬瑞說,這些城市是地方區域性中心城市,雖然沒有輻射帶動全省的功能,但也存在局部輻射效應。例如,徐州市位于江蘇、山東、河南、安徽交界處,是整個淮海地區的中心城市;唐山是中國的老工業基地,發展基礎較好。煙臺市地處發展水平較高、對外開放程度較高的地方。" 這三處名列前茅,不足為奇。
目前,這些制造業市場也面臨著如何進一步轉型和升級的問題,例如煙臺和徐州的高科技企業數量分別只有 635 家和 738 家,與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同類城市相去甚遠。
展望未來,唐山地處京津冀城市群核心區,在與北京進一步對接的過程中,有望實現產業升級;徐州、煙臺等地有必要進一步提升城市能源水平,增強中心城市聚集資源要素的能力,增強帶動和領導周邊地區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