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暖將使颶風的破壞性影響擴散到內陸
根據英國"自然"(Nature)雜志最近發表的一項氣候科學研究,由于海水溫度升高,北大西洋的颶風減弱速度比過去慢。這項研究的結果表明,颶風的破壞性影響很可能在未來進一步擴大到內陸地區。
颶風等自然災害會對生態系統造成破壞,并造成大量生物死亡。颶風是由海洋中的水蒸氣驅動的,因此它們在登陸后會迅速衰減,失去力量,從而限制對沿海地區的破壞。雖然人們認為氣候變暖會對颶風強度產生影響,但對颶風衰減的影響尚不清楚。
這一次,來自日本沖繩科技大學流體力學系的科學家詳細分析了1967年至2018年北大西洋登陸颶風的數據,發現颶風的衰減與海溫的相應上升是一致的。
研究小組利用計算機模擬顯示,較高的海溫使得颶風登陸時能夠保持更多的水,從而減緩了颶風的衰減速度。研究人員報告說,1960年的颶風在登陸后一天可能會下降75%,而今天下降了50%。
研究小組指出,隨著全球氣溫上升,內陸地區可能受到更大影響。因為海洋中的水為席卷陸地的颶風提供了"燃料",比如炮彈,燃料越多,颶風就越遠。另一方面,內陸地區應對颶風的能力也可能不如沿海地區,后者對備災有直接影響。未來需要進一步研究,以了解氣候變暖對來自其他海洋盆地的颶風的影響。
以前的研究已經指出,大氣越溫暖,它所能鎖定的水分就越多,極端風暴更"潮濕"--空氣每升溫一攝氏度就會多7%的水分。換句話說,氣候變化將放大這一過程的影響。2017年8月,著名颶風哈維(Harvey)的科學家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哈維能夠帶來這樣"猛烈"的降雨,主要是因為變暖導致空氣濕度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