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對數字經濟的監督和保護
為電視節目付費,在廣播室訂餐,在網上購買國內服務。近年來,網絡交易的形式越來越豐富,給消費者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也催生了數字經濟中新的商業類型的出現。
截至今年6月,中國網民已達9.4億,占全球網民總數的1/5;網上零售用戶已達7.49億,連續7年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在線零售市場;在線支付用戶規模已達到8.05億,移動支付交易規模連續三年位居世界第一。在構建以國內循環為主體,國內外雙周期相互促進的新的發展模式中,數字經濟的潛力是無限的,力量在發揮。
以智能終端為載體,各類軟件將社會經濟活動反映到‘云’端。比如,扶貧產品從田間地頭"飛進"千家萬戶,幫助百姓過上好日子。今年以來,從促進農產品上行,帶動消費回流,到促進服務業創新,網絡交易在統籌柯維德-19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網購的經濟活力和韌性也令世人矚目。在第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工作室森林成為展區的一大亮點。來自世界各地的參展商紛紛加入現場送貨行列,以網絡交易為杠桿,撬動中國內需市場釋放巨大潛力的同時,也為全球經濟復蘇注入動能。"
網上交易的迅速發展也伴隨著一些新的問題。以電子商務為例,中國消費者協會發布的一項調查顯示,"擔心商品質量得不到保證"和"擔心售后問題"是消費者最關心的兩大問題。在網絡空間中,消費者信息是復雜的、嚴重超載的,已成為一種新的"信息污染";"消費陷阱",如交通欺詐、夸大宣傳、自動更新費等,誤導消費行為,損害用戶利益;不公平的競爭手段,如刷賬單、審查和強迫企業在平臺間"兩手空空",挑戰商業規則,制約電子商務平臺的健康發展。
隨著網絡交易范圍的擴大,交易場景和類別、創意設計、生產經營、售后安全等環節的交易也需要規范。當生鮮食品、藥品、科技產品等進入網絡交易空間時,網絡交易監管不僅限于市場監管范疇,而且與食品安全、藥品監管、知識產權保護、個人信息保護等管理領域交叉。另一方面,隨著互聯網深入融入社會經濟生活,網絡生態也反映了一個社會商業環境的質量、誠信建設水平和商業文明程度,因此有必要加強對網絡交易的治理。
只有多措并舉,加強監管,才能讓網絡交易‘穩’,‘遠’。近年來,適應網絡消費的新趨勢,新特點,出臺了電子商務法律法規等相關法律法規,網絡交易的法治保障不斷完善,為進一步規范網絡交易活動,維護網絡經濟秩序提供了法律依據。不久前公布的《網絡交易監督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將社交,直播送餐,自動續費等納入監管范圍,體現了包容審慎的監管原則。同時,針對傳統監管手段,違法違規行為難發現,難取證,難定性等問題,北京,浙江等地建立網絡交易監管系統,監控平臺,將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區塊鏈等技術應用于市場監管前沿,在線風險篩查,證據存儲,線索移送,信用管理等功能。只有借助科技手段賦能監管創新,才能與時俱進加強網絡交易監管。"。
加強對網絡交易的監督,不僅要維護各方的合法權益,而且關系到數字經濟自身的持續健康發展,在新形勢下,要進一步明確平臺、經營者、監管部門等各方的責任,構建多主體參與的協作治理體系,營造清晰有序的網絡消費環境,不斷釋放數字經濟的新勢頭,為構建新的發展模式提供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