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連豐”背后:穩政策、穩面積、穩產量是最終要實現的目標
“稻香,糧倉”,黑龍江農墾局七星農場種糧的張景輝滿心歡喜。今年七星農場100多萬畝稻谷退庫,水稻畝產突破1200斤,創歷史新高。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2020年全國糧食總產量1339億斤,比上年增加113億斤,增長0.9%。我國糧食生產實現“十七連豐收”,糧食產量連續6年穩定在1.3萬億斤的水平。今年糧食豐收,是穩政策、穩面積、穩產量的結果,是戰勝疫情和洪澇災害的結果。一個大國糧倉的基礎是堅實的,中國人民的飯碗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
全國糧食播種面積17.52億畝,比上年增加1056萬畝,增長0.6%。土地是糧食生產的命脈。
穩定地區,才能穩定糧食供應能力和農民的心。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即將爆發。山東省臨沂縣臨沂鎮糧食種植者張新耀說:“我們應該穩定這個地區!我們沒有土地,感到不安。今年,我已經轉移了部分土地,為糧食的年度收割奠定了基礎。今年,我國秋糧種植面積超過12.9億畝,比上年增加800多萬畝。
數據顯示,各地加大對糧食生產的支持力度,壓實糧食生產責任,積極落實各項補貼政策。全國糧食播種面積17.52億畝,比上年增加1056萬畝,增長0.6%。
千方百計增加水稻種植面積成為今年糧食生產的一大亮點。雙季稻播種面積比上年增加756萬畝,增長5.3%。”保護水稻是保證口糧供應的關鍵”,今年,我國早稻種植面積比上年增加470萬畝。農業農村部種植管理司司長潘文波說,今年繼續實行省長糧食安全責任制,加大優惠政策支持力度,特別是提高秈稻最低收購價,調動了積極性水稻主產區和農民種糧,促進了雙季稻面積的恢復。
目前,中國已確保水稻面積4.5億畝以上,產量穩定在2億噸以上。中國水稻種植面積占世界水稻面積的20%,產量多年保持在2億噸以上,居世界第一。
-穩定區是指穩定和不斷提高土地綜合產出能力。
今年,華南洪澇災害和東北秋收前臺風災害考驗著土地的綜合生產能力。
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保護區的劃定,高標準農田和高產穩產田建設,凸顯了土地裝備水平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
糧食的收成來之不易。河南省化縣白道口鎮西河井村村民黃國興說:“今年的洪災我很擔心,但我承包的土地屬于國家糧食生產功能區,排水、供水有保障。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室主任葉興慶說,“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要確保建設8億畝集中連片、旱澇連片的高標準農田,穩產高產,生態友好。根據規劃,今年年底前將建成5683個灌區,有效灌溉面積5.38萬公頃。2019年全國耕地質量比2014年提高0.35級。
山東省汶上縣慈丘鎮村民林凡秀說:“我家有 6 畝地要納入高產示范單位。小麥畝產 1000 多斤,比原來增產一倍多!”穩定和不斷提高土地綜合產出能力,政策組合頻繁。今年,農業農村部、財政部聯合印發《東北黑土保護性耕作行動計劃(2020-2025 年)》,力爭到 2025 年實現保護性耕作 1.4 億畝,約占東北地區耕地總面積的 70%。
中央明確,到 2020 年要建成 8 億畝高標準農田,到 2022 年建成 10 億畝高標準農田。
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 60%。從能種地到“智能”耕地,我國糧食生產方式正在發生根本性變化,為糧食豐收增添了不竭動力。實行糧食科技儲備,確保糧食產量、供應和質量。
儲糧技術有好方法、好品種。
“過去,誰會想到坐在家里,通過手機看到承包地的土壤水分和肥力?”張景輝說。今年春播時,他用機械代替人工,用軌道車噴灑、運輸苗木,既節省了人力,又提高了作業效率。
目前,我國農機具保有量超過 2400 萬臺套,主要農作物種植收獲機械化率達到 70% 以上。農業科技裝備水平的提高為糧食增產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數據顯示,2020 年,我國糧食作物將達到 382 公斤 / 畝,平均畝產比上年增長 0.9 公斤,增幅 0.2%。
袁隆平院士的水稻育種一直沒有停止。雜交稻、超級稻單位面積產量在 1 噸以上,一個又一個水稻品種在田間種植。
“過去,我不敢想。目前,農業科技水平已使我國糧食主產區兩季糧食累計已超過 1 噸。”山東省種子管理站副站長王文濤說。目前,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已超過 60%。
-- 科技儲糧需要綠色生產和高產。
“鋼鐵水泥不上山,農藥化肥不下地”,安徽省舒城縣南崗鎮農民楊迅眉頭圓潤。他所有的水田都種植富硒水稻,對品質要求高,市場好。
“耕耘深,收獲更大”,在吉林省永吉縣萬場鎮石家村田頭,種糧大戶張全倡導改良土壤,通過測土配方施肥,保持土地肥力,“我家農場已經流轉了 4275 畝地種糧,全面推進糧食綠色生產,多脫粒,出好糧。”
潘石屹說,糧食綠色生產取得了重要進展,減少了投入品,實現了清潔生產,實現了廢棄物的循環利用。目前,我國化肥、農藥的使用量已連續多年減少。2019 年,三大糧食化肥農藥利用率分別達到 39.2% 和 39.8%,比 2015 年提高 4% 和 3.2 個百分點。畜禽糞便綜合利用率達 75%,秸稈綜合利用率達 86%,農膜回收率達 80%。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合格率穩定在 97% 以上。
農村實用人才總數約 2254 萬人,其中高素質農民 1700 多萬人。全面提高農民素質,確保糧食供應充足、優質。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孔祥志說:“知識、技術、管理是新型職業農民的特點。”
安徽省鳳陽縣小西河鎮小崗鎮小崗村,農民袁懷清,是典型的古老的糧食種植方法。他已經流轉了 60 畝地,田間管理井然有序,今年糧食收成大。”化肥、種子、勞動力的成本都在上漲,農業服務體系幫我降低了成本,省了我的心。”
貴州省盤州市云安鎮巖波村余柳芬不僅自己種糧,還帶領村民一起種糧 20 年。她在村里建了一個 2000 多畝的無病毒馬鈴薯基地。通過調整產業結構,延伸產業鏈,興辦農場和酒莊,雁波村從一個著名的貧困村變成了一個富裕村。
孔祥志說:“沒有組織生產的優勢,很難想象。”
到 2019 年底,我國農業社會服務組織總數達到 89.3 萬個,全國生產托管服務面積超過 15 億畝,其中服務糧食 8.6 億畝作物。這項服務帶動了 6000 多萬小農戶,占中國農戶總數的 30%。
作為優質農民,方志勇和 4 名返鄉農民工在四川省鄰水縣率先成立了專業種植合作社,并不斷推進規模化經營,托管 7500 畝糧田。
在吉林省舒蘭市西河鎮舒蘭站村,90 后大學生蔡雪創辦的農豐水稻專業合作社已流轉土地 187 公頃,集技術推廣、大米加工、銷售為一體,形成了有機稻米產業鏈。
規模適中,使小農戶和大市場聯系在一起。山東省曲阜新區西鄒鎮北園團村農民張殿莊是一位創新型農民。他帶領村民建成了 600 畝馬鈴薯種植示范基地,讓村民致富。
截至目前,我國農村實用人才總數約 2254 萬人,占高素質農民 1700 多萬人。“十三五”以來,我國培養了 500 萬高素質農民,直接培養了 11 萬名農村實用人才。
產量方面,2020 年夏糧和早稻產量分別為 2857 億斤和 546 億斤,比上年增加 25 億斤和 21 億斤;秋糧產量 9987 億斤,增加 67 億斤。國家統計局農村司司長李所強說,2020,我國的糧食豐收又將是豐收的,這將為扎實做好“六個穩定”工作,全面實施“六個保證”任務,應對復雜多變的國內外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克服各種風險和挑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打贏脫貧攻堅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