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系列重大氣候政策宣示了中國發展綠色低碳的決心
在最近舉行的氣候雄心峰會上,中國再次就氣候政策做出重大表態。到 2030 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 2005 年下降 65% 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將達到 25% 左右。森林蓄積量比 2005 年增加 60 億立方米,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增加 12 億千瓦以上。
早在今年 9 月,中國就宣布將加大國家自主貢獻,采取更加有效的政策措施,力爭到 2030 年實現二氧化碳排放高峰,力爭到 2060 年實現碳中和。
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應民 14 日在北京表示,中國進一步細化了實現 2030 年和 2060 年目標和愿景的具體措施,使碳峰值和碳中和之路越來越清晰,這將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注入強大動力,有力推動《巴黎協定》的全面有效實施,推動世界經濟在疫情流行后實現綠色復蘇,中國決心走綠色之路走向世界。
“中國 2030 年新目標不僅是對國家自主貢獻目標的全面加強和更新,也是到 2030 年實現二氧化碳排放高峰的重要保障措施?!眹覛夂蜃兓瘜<椅瘑T會副主任何建坤說,表示,實現二氧化碳排放高峰,是經濟發展方式根本轉變和綠色低碳循環發展道路的重要轉折點,是實現 2060 年前碳中和長期目標的重要階段性節點。
在中國工程院院士、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院長王晉南看來,從提出 2060 年實現碳中和,到提出 2030 年要實現的四大目標,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路線圖越來越清晰。
王晉南表示,目前仍有不少地方認為,2030 年前是繼續提高化石能源利用率的窗口期,甚至在高碳軌道上規劃“十四五”規劃。這是沒有認識到碳中和對各地發展模式的嚴峻挑戰。一些地方和部門要重新審視當前的“十四五”規劃和思路。
王晉南認為,從國內來看,各地要做好相應的碳預算工作。經濟發展水平高、綠色發展基礎好、生態文明建設積極性高的地區應率先實現碳峰值和碳中和。
中科院科技戰略咨詢院副院長王毅指出,在全球碳中和時代,必須實現競爭與合作并存。低碳、零碳和負碳技術是未來國際競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領域。我們要為此做好充分準備,加快科技創新布局。
下一步如何推進綠色低碳轉型發展?
王晉南提出,要壓縮部門和地方政府責任,重新審視部分地方和部門“十四五”規劃,加快制定碳高峰行動計劃,制定可再生能源和清潔能源發展規劃。同時,要統籌應對氣候變化與生態環境保護,使氣候變化成為“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的主流讓我們正視。
賀建坤提出,首先要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產業體系,大力發展數字經濟、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抑制鋼鐵、水泥等高耗能產業發展,石化和化學工業,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到 2025,工業部門,尤其是高耗能的重化工行業,要努力達到二氧化碳排放高峰,東部部分省市率先實現二氧化碳排放高峰,奠定基礎。“十五”國家二氧化碳排放高峰。
另一方面,要大力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快構建低碳能源結構。這就需要加強能源系統的技術創新和資金投入,發展儲能、智能電網和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系統,確?;ヂ摼W上大比例可再生能源安全穩定運行。同時,也將成為疫情過后新的經濟增長點和新的就業機會,成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環節和政策重點。
專家同時認為,當前需要嚴格控制煤炭消費的反彈?!笆奈濉逼陂g,煤炭消費要努力實現零增長甚至負增長。“十五”期間,石油消費要力爭達到峰值。天然氣消費量增加帶來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要用煤炭消費量下降所帶來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來抵消,從整體上實現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峰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