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眾認識到科學是戰勝全球流行病的重要基石
“在美國,有人認為新皇冠疫苗會導致自閉癥,有人認為制藥公司將從疫苗中賺大錢,也有人指責比爾·蓋茨制造這種流行病是為了牟利。都是胡說八道。太荒謬了。”201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蘭迪·舍克曼12月8日晚在2020年世界公眾科學素養提升大會電視論壇上說。論壇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和新冠狀病毒肺炎流行引發了眾多院士和諾貝爾獎獲得者對提高公眾科學素養的重要性和方法的看法和看法。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是戰勝這一流行病的重要力量。世界工程組織聯合會主席龔克說,在新一輪冠肺炎疫情中,戴口罩、保持社會距離、隔離等科學措施的實施需要廣泛的社會支持,這取決于公眾對科學的理解,即:,公眾的科學素質。
科學判斷不僅是指科學判斷的能力,更是指科學認識事實的能力。中科院院士蒲慕明說,如何做出正確的判斷、辯論和決策,也是科學素質的重要評價標準。
專家表示,疫情期間,中國有14億人自覺戴口罩,這是基于公眾科學素質的文明共識和自覺行動。科學的重要性從來沒有體現在流行病的預防和控制中。
中國科協常務副主席、書記處第一書記、中科院院士懷金鵬表示,在應對重大風險和挑戰、促進經濟發展的后疫情中,提高科學素質,促進公眾對科學的理解,日益顯示出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疫情不僅是一場災難,更是一場全民科普教育。全社會尊重、信仰和應用科學,堅持科學求真的社會心態和科學方法,理解科學合理的社會心態,為有效防治傳染病奠定了社會基礎。
據悉,“十三五”期間,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養的比例由2015年的6.2%提高到2020年的10%以上,與主要發達國家的差距大大縮小。不過,龔可認為,“10%的科學素養也很低,水平不是很高”,在小說《冠狀病毒肺炎》中,并不是所有的公眾都具備科學素養,而且很多誤解和傳言也模糊不清。
197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謝爾登·李·格雷肖說,美國有很多人說他們不相信新的皇冠疫苗和氣候變化。”我們身邊有很多偽科學,比如占星術和占卜術,這反映了公眾并沒有真正接受科學的作用和基于科學事實的想法,坦率地說,美國未能應對疫情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科學家被“遺棄在角落里”。
科學家應該參與科學教育和科學傳播如何提高公民的科學素質,使公眾更加信任科學?
專家說,首先要讓公眾意識到科學的重要性。根據2004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阿龍·切哈諾沃的說法,必須告訴公眾還有許多問題需要科學去解決。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孫建元說,在疫情下,科學是生存的唯一武器。
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迪迪埃·奎羅斯(Didier Quiroz)說,“如果你不相信科學,你會有很多災難。我們應該做的不僅是教育公眾“什么是科學”,還要讓公眾知道科學可以推動社會進步。科學不僅僅是知識。如果我們能正確地運用科學,我們就能創造一個更美好的未來。”
在傳播科學事實的過程中,科學家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蒲慕明說,公眾不信任科學和科學家,因為科學家和公眾之間缺乏溝通。他們不告訴公眾他們在追求什么,在追求中什么對社會有益。
中國科學院院士譚衛紅也表示:“很多年輕人都在努力積累科學信息和知識。如果科學家不到現場提供一些必要的技術和科學知識,他們將錯過一塊拼圖。我們需要負起責任,告訴他們科學是美好的,科學可以使生活更美好。”新加坡工程院院士李德鐘強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