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普及和創新有很大的潛力
創新是科學研究的永恒主題,科學的普及也是永恒的主題。科學的普及在淡化深厚的知識、適應新的形勢、探索新的途徑的同時,也將煥發出更強大的生命力。
2020年12月31日晚,首都科學報告廳的專題節目"2021年科學除夕"在北京廣播電視科教頻道播出。薛其坤等11名科學家為公眾舉辦了豐富多彩的科學盛宴,受到了公眾的廣泛贊譽。
在春節音樂會和其他"新年"活動中,這種將科學精神和科學方法結合到科學知識傳播中的新方式,使人們能夠脫穎而出,是對科普形式的成功探索,是以新年科學演講的形式向公眾推廣科學精神的成功探索。
自2019年以來,中國的各種媒體平臺都出現了"新年科學演講"。中國科學院院士潘建偉和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曹澤賢在新年演講中相繼向你解釋了量子科學。在短短一兩個小時的時間里,就有超過100萬網民通過10多個直播平臺在線觀看了量子科學。
科學的普及和傳播有多種形式,讓它在特定的時間和特定的場合以一種充滿儀式的方式進行,這往往具有較好的傳播效果。
傳播學家們提出了"交際儀式觀",將人類的傳播行為視為一種儀式,在儀式的過程中,每個人都不是旁觀者,而是參與者,他們不僅分享信息,而且分享經驗和意義,在這種情況下,參與者傾向于有強烈的同一性和共鳴感,內容的傳播更容易被接受和識別。
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平臺優勢的完美結合,兩者相輔相成,是新年科學演講的一個重大創新亮點。
一方面,傳統媒體強大的公信力和品牌意識,再加上專業的傳播理念和運作機制,保證了科學傳播的權威性和準確性;另一方面,新媒體的優勢,如快速、實時、信息量大、內容豐富、交互性強,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大大擴大了科學傳播的廣度、深度和可持續性。
以"2021年科學除夕"計劃為例。當晚,除了在傳統電視平臺上播出外,該節目還同時在"人民日報"客戶端、央視、中國科技網、騰訊新聞、百度、豆印、碧梨等新媒體網絡平臺上播出。據統計,新的一年,網絡平臺廣播總數達到608萬,科學家的演講和視頻繼續在互聯網上傳播,微博相關話題的互動總量達到3086萬。這種溝通的表面和影響,單靠傳統的溝通方式是很難實現的。
科技創新與科技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雙翼,科技普及與科技創新并舉是科技界的共識。加強科技文化建設,為國家科技創新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科技普及是不可能的。
近年來,在國家的高度重視和支持下,在各方面的努力下,中國的科普工作取得了很大進展,但仍有很大的改進空間。創新是科學研究的永恒主題,科學普及也是科學普及的永恒主題。在淡化和淡化深厚知識、適應新形勢、探索新途徑的同時,科普工作將煥發出更強大的生命力。我們期待著今后更多創新、更有趣的科普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