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知識的春天,來襲了
只有職業教育與其他類型教育的銜接渠道越來越融為一體,高職畢業生升學成才的渠道越來越寬廣,才能在一段時期內大大增強職業教育的競爭力和吸引力,在職業教育領域,好消息不斷傳來。教育部和廣東、浙江兩省探索建立“部長+省長”機制。溫州、臺州各投入1億元專項資金,推進職業教育一體化。江蘇支持企業和社會力量參與各類職業教育,政策紅利的不斷積累和釋放,為職業教育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技術工人隊伍是支撐中國制造業和中國創造的重要基礎,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人才,是推動我國由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由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的必然要求。高職院校培養的學生是技術人才的主要來源,對提高人力資本素質、促進產業升級和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資料顯示,各級職業院校每年培養畢業生約1000萬人。在現代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領域,70%以上的一線新員工來自高職院校。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在我國2億多技術工人中,高技能人才只有5000多萬。解決高素質技術人才供需的結構性矛盾,迫切需要職業教育向更高層次邁進。
與其他類型的教育不同,職業教育更依賴于外部因素。促進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需要政府、企業和社會形成合力,為職業教育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各地、各部門要從根本上認識職業教育的重要性,加強宏觀經濟規劃,把發展職業教育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強有力的人才保障。從各地的政策措施來看,重視和發展職業教育的氛圍正在形成,職業教育得到了更加有力的政策支持。
在各種教育形式中,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密切相關。推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必須實現產業對接、優化布局,不斷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湖南長沙航空職業技術學院取消與市場聯系不緊密的專業,打造小而精的航空專業群;上海加快布局人工智能、生物醫藥、養老、護理等新興產業相關的職業教育專業,以及現代服務業,努力打造高質量的職業教育。目前,全國高職院校有1200多個專業,10萬個專業,基本覆蓋國民經濟的各個領域。通過深化產教結合,可以清晰地看到高職院校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共振格局。
職業教育和通識教育是兩種不同的教育類型,具有相同的重要地位。推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要打通中等職業教育、高等職業教育、應用型本科教育和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銜接渠道,做好職業教育、繼續教育的協調發展教育與通識教育并舉,構建人才成長的“立交橋”。2019年以來,教育部批準22所學校開展本科層次職業教育試點,打破了專科層次職業教育的“天花板”。事實證明,只有將職業教育與其他類型教育的銜接渠道越來越融為一體,才能大大增強職業教育的競爭力和吸引力,高職畢業生升學成才的渠道越來越廣。
勞動者的素質對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發展至關重要。充分發揮職業教育的人才庫功能,更好地將人口紅利轉化為人才紅利,為我國產業走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提供一支生力軍,職業教育必將大有可為,大有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