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調中線向京津供水超過60億立方米
據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建設管理局統計,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已向北京、天津、河北、河南等地供水 345.27 億立方米。其中,對河北的供水量超過 100 億立方米,對北京、天津的供水量超過 60 億立方米,分別達到 60.06 億立方米和 62.13 億立方米。項目綜合效益突出。
2014 年 12 月,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正式開通。6 年來,南水北調優化了京津冀水資源配置,促進了生態環境改善,促進了京津冀協調發展。
在北京,南水改變了首都水資源安全和供水格局。南水 40 多億立方米用于自來水廠供水,約占進京水量的 70%,直接惠及 1300 多萬人。同時,密云、十三陵等水庫蓄存南方來水近 9 億立方米,城市江河湖泊補水,補充地下水,使地下水位大幅上升。
在天津,南水北調形成了以南水北調工程和引灤工程為框架的供水新格局。中心城區、濱海新區等經濟核心區實現了引江引灤的雙水源保障。2817 個村、286.8 萬農村居民飲用水水質得到改善。
在河北,40 多個引水口和 128 個地表水廠為改善冀中、冀南地區的供水和用水結構服務。到 2020 年底,滄州、衡水、邢臺、邯鄲等 7 個城市將實施南水北調工程,惠及 1354 萬人口。
南水北調工程在保障生活用水的同時,對河北省實施生態供水,累計向白洋淀等 20 多條河流供水 30 億立方米,形成河流 2578 公里,水面面積 175.6 平方公里;天津市子牙河、海河生態供水量逐年增加,累計供水 12.7 億立方米,生態環境和人居環境得到改善。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建設管理局有關負責人表示,中線工程貫穿京津冀,形成京津冀水系互聯互通的供水新格局,互惠互利。對實現水資源統一調度,緩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促進京津冀協調發展,調整區域經濟結構和空間結構具有重要意義,并促進了河北雄安新區的發展和北京市副中心區的心臟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水資源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