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互聯網:深化到現實,促進數字經濟的發展
工業互聯網作為一條直接服務于工業的新的數字經濟軌道,已應用于國民經濟的37個關鍵產業,如原材料和設備制造業。其應用領域正從銷售、物流等外圍環節延伸到研發、生產控制、測試等內部環節。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工業互聯網研究所所長徐曉蘭
發展工業互聯網,建立更通用的技術研發平臺,提高中小企業和微型企業的創新能力和專業化水平。今年,工業互聯網再次被納入政府工作報告。
3月10日,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業互聯網研究所所長許曉蘭在接受"科技日報"采訪時說:"作為一條直接為產業服務的數字經濟新軌道,工業互聯網已應用于國民經濟的原材料、設備制造等37個重點產業。應用場景從銷售、物流等外圍環節延伸到研發、生產控制、測試等內部環節。
十四五"期間,中國工業互聯網產業在平臺創新與升級、產業深度賦權、新興技術整合與應用、生態系統建設等方面將達到一個新的水平。
中國工業互聯網的發展呈現出"系統化"的特點。
什么是工業互聯網?中科院院士梅宏認為,工業互聯網是重塑工業生產制造和服務體系,實現產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的重要基礎設施,具有跨學科、多應用驅動、多技術集成的內涵。
美國、歐洲和亞洲及太平洋地區是當前工業互聯網平臺發展的重點領域。雖然各國對工業互聯網的定義不同,但在目標、方向、架構等方面都可以說是一樣的,它們都強調數據與工業的深度整合。
波云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曉雪說,美國、德國等國一直非常重視工業互聯網,美國頒布了"美國先進制造領導戰略",建立了以支持先進制造廠為重點的數字化制造設計創新中心,德國以信息物理系統(CPS)為工業4.0的核心,高度重視數據在數字改造中的重要作用。
促進工業互聯網的途徑也因國家而異。美國強調,新一代信息技術是能夠實現自上而下進步的主導產業。以德國為代表的西歐國家在工業化和高端制造業方面領先世界,自下而上發展工業互聯網。我國工業互聯網發展的顯著特點是"系統化",它既適用于制造業企業,也適用于信息通信企業。曉雪說。
曉雪認為,中國工業互聯網發展取得的積極進展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政策體系的逐步完善;網絡體系建設的加快;產業互聯網標識分析系統從0到1的突破;平臺體系的快速發展;安全體系的逐步構建;融合應用不斷深化,形成智能化制造、網絡合作、服務擴展、個性化定制、數字化管理五種典型模式;產業生態集聚效應開始顯現;"5G+工業互聯網融合發展與創新活躍"。
在黨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屆五年計劃和2035年長遠目標的建議中,提到"促進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與各行業的深度融合,促進先進制造業集群的發展",該系統安排了新的基礎設施,加快了第五代移動通信、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中心等的建設。
曉雪認為,數字工業化、工業數字化、數據智能化是實現工業互聯網發展預期目標需要突破的關鍵,同時要加快工業基礎設施建設,提升設備環節和大數據利用能力,以企業為主導,充分發揮"數據+AI"的價值,進行智能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