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者對保健產品和中介服務最不滿意
3月15日,中國消費者協會公布了2021年以保障安全和平穩消費為主題的調查結果。數據顯示,消費者在消費者環境安全意識評價方面得分7.3分(10%),其中離線消費安全評價優于在線消費。醫療產品和中介服務在消費者最不滿意的商品和服務類別中排名第一,主要原因是個人信息披露、虛假宣傳等。
調查結果顯示,網上消費在過去一年繼續活躍,近70%的受訪者表示網上消費超過線下消費;消費者普遍認識到企業和平臺發放優惠券和消費者優惠券的行為。售后保護、質量和綠色環保是消費者日常最關心的三個方面。約30%的消費者表示,他們最關心的是企業或經營者的售后保護(29.6%)。
網絡評估已成為消費者決策的一個重要參考,各種應用程序獲取權威的要求很容易引起不滿。48.9%的消費者表示與運營商發生過糾紛,主要問題是售后服務保護措施不到位。在消費者糾紛出現后,直接與在線購物平臺和運營商談判和解決這些問題仍是首選。約62.5%的按其權利行事的消費者表示,他們對最終結果感到滿意。
自新冠肺炎爆發以來,消費者的日常生活、消費者行為和消費者信心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數據顯示,51.0%的消費者表示,疫情期間外出就餐的頻率有所降低,消費者普遍贊同并實踐節儉飲食和減少浪費的概念。
16歲及以下的消費者使用手機時間超過4小時的比例達到83.3%,16歲及以下的消費者使用手機時間超過4小時的比例達到83.3%,使用8小時以上的消費者的比例為22.1%。
總體而言,71.2%的受訪者認為他們的消費水平處于中等或以上水平,他們的生活滿意度進一步提高;消費者信心穩步增強,預計大多數消費者在未來一年將增加消費支出。
34.8%的消費者認為收入水平有限是限制自己消費的最主要原因,而對消費糾紛的恐懼、售后服務難以保證、擔心維權困難、信心不足和價格過高也是一些消費者認為可能存在的制約因素。
針對此次調查中發現的問題,中國消費者協會建議,消費者應為消費者提供堅實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指導,以保障消費者的消費和權利,履行企業的主要責任,注重防范和化解各種商業風險,彌補消費和供應方面的主要不足。要加強消費者權益保護專業力量的供給和保護,促進消費者糾紛投訴渠道的便利和暢通,降低維權成本,增強消費者的安全感和維權信心,激發消費者積極性,通過多種渠道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加強消費者教育和社會監督,發揮需求方的牽引作用,充分利用消費者的購買力和評價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