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光催化分解制氫機理的新進展
寧夏大學綠色化工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馬寶軍在光催化制氫機理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的進展,發現并提出了不同組裝方法的復合催化劑的電子轉移途徑,并在國際應用催化B:環境雜志上發表了相關研究成果。
他說:"過度使用化石燃料已造成能源短缺、溫室效應及環境污染等嚴重問題。利用太陽能光催化劑分解水氫是解決能源和環境問題的理想方法之一。馬寶軍團隊一直致力于光催化研究。在先前的研究中,研究小組已經澄清,貴金屬主要用作質子還原的活性中心,而不是貴金屬助催化劑,主要儲存半導體中的光激發電子,因為它們的比容量很大。然而,光催化劑的結構與活性之間的關系還有待進一步闡明。研究光催化劑結構與光激發電子轉移路徑之間的本質關系具有重要意義。
馬寶軍小組設計并制備了(Ru/WC)/CdS和Ru/(WC/CdS)兩種復合助催化劑。研究發現,當貴金屬Ru首次負載在非貴金屬助催化劑WC上時,二者在光催化析氫反應中具有協同作用。當貴金屬Ru直接負載在WC/CdS復合催化劑上時,由于電子轉移路徑的改變和催化劑之間的競爭關系,Ru/(WC/CdS)的光催化活性比WC/CdS的光催化活性差,削弱了輔助催化劑的協同作用。闡述了WC和Ru在光催化劑中的作用以及由不同活性中心組成的復合催化劑的電子轉移途徑,為半導體上高效復合催化劑的組裝奠定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