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祝一帶一路倡議十周年紀念 中馬文化藝術交流演奏會圓滿成功
為了慶祝一帶一路倡議十周年紀念,“中馬文化藝術交流演奏會”日前在吉隆坡成功舉行,現場座無虛席,觀眾度過了一個難忘的夜晚,陶醉在一個美好的華樂音樂盛會。

本次演奏會由華夏文化促進會、馬來西亞中國醫藥保健食品商會、馬來西亞青年團結運動總會、馬來西亞一帶一路委員會聯合主辦,飛優國際學校、飛優大學學院聯合承辦,在吉隆坡飛優國際學校Dominus Arts Venue演奏廳盛大舉行。
該演奏會邀請了中馬兩國的優秀華樂老師,包括由陳藝萱老師帶領來自中國的“華箏樂團”與由張云翔老師帶領的馬來西亞古箏學院的老師們聯合演出。

林順斌:為兩國文化藝術家提供交流平臺
馬來西亞青年團結運動總會(青團運)總會長林順斌指出,演奏會旨在為兩國文化藝術家提供交流平臺,促進兩國在音樂和表演藝術領域的合作,增進兩國人民的相互了解與友誼;以一帶一路倡議十周年為契機,通過藝術交流的形式,向國內外觀眾傳遞一帶一路倡議的理念,展示馬來西亞與中國在文化交流方面的積極成果;同時為觀眾帶來高水平的音樂演奏和藝術表演,豐富文化生活。
他表示,華樂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是中華民族獨具特色的音樂形式,經歷數千年的歷史沉淀和演變,不僅包含了中國古代音樂的豐富內涵,更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部分,隨著時代變遷,華樂已經成為世界音樂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董建國:華語和華樂是我們共同的橋梁
董建國先生代表華夏文化促進會致辭時表示,該會是一個以弘揚華夏文化促進國際交流為宗旨的平臺。他說,中華文化傳承了五千多年,成為世界文化的一朵奇葩。箏乃仁者之器,一弦一律之間,盡顯大智大仁其本色耳;琴箏文化,讓人最容易想到的就是知音文化,俞伯牙與鐘子期的故事,成為廣為流傳的千年佳話;知音文化的靈魂,闡述的是人與人之間相知、重情;象征的既是音樂文化、更是情感文化;高山流水遇知音,就如同中馬兩國的兄弟情誼。“中國與馬來西亞,是締結了千年友誼的好鄰居,是共建“一帶一路”的好伙伴,也是攜手抗擊疫情的好兄弟。”
董建國表示,華語就是我們共同的語言,華樂也是我們共同的橋梁。音樂無國界,通過音樂的對話使我們彼此更加了解兩國文化、使兩國人民情義更深,使中馬民間文化交流之樹常青。

鄭淑芬:天時、地利、人和成就了演奏會
飛優教育集團鄭淑芬教授指出,演奏會匯集了來自五湖四海的嘉賓們,共同欣賞、學習、交流、推廣、繼承以及發展華樂,是結合了天時、地利、人和的契機。
她說,天時是中華音樂有著數千年的歷史,淵源流長,中華民族以真善美創造了博大精深的音樂文化;地利指一帶一路倡議擴大了中國與國際經貿發展、政治與文化交流,以及國際局勢穩定作出重要貢獻;人和則指當晚演奏會能夠邀請到馬中兩國的優秀華樂老師,展示馬來西亞和中國豐富的中華文化藝術。

多首經典曲目以饗觀眾
中國“華箏樂團”與馬來西亞古箏學院演奏了多首經典曲目,包括《春江花月夜》、《甘榜雨林》、《偷功》、《楊花落盡子規啼》、《盛世國樂》、《戰臺風》、《瀏陽河》、《野山羊》、《憶江南》、《漁舟唱晚》、《箏心詩意》、古琴獨奏《欸乃》,讓全場觀眾度過一晚難忘的音樂盛會。

出席的其他貴賓包括中國駐馬來西亞大使館文化參贊張振、馬來西亞一帶一路委員會秘書長梁志華、飛優教育集團董事長陳玉和、飛優國際學校吉隆坡校區校長Dr Vincent、越南駐馬來西亞大使丁玉靈、馬來西亞華人行業總會總會長拿督林金宋、雪隆張氏公會會長拿督張文震、隆雪華堂婦女組主席王素莉律師、馬來西亞專業技能發展教育公會總會長陳奕夫博士院士、世華媒體集團副總經理陳文松、中國報副刊主任蔡盈芬、音樂連線董事長劉清瑩、馬來西亞全國校長職工會總會長廖淑禎校長、雪州前行政議員劉天球、雪州烏魯雪蘭莪前國會議員廖書慧、南洋商報前董事兼總執行長李碧富、八大華青各組織的青年領袖、各大學的學生代表、各音樂學院、華樂團的老師們。

音樂會結束,記者采訪了華箏樂團團長陳藝萱,陳藝萱表示:“在中馬建交50周年來臨之際,希望通過這種音樂交流方式,以琴會友,以心相交,延續兩國之間珍貴的情誼”。
來自中國的教師代表佀陽陽老師感慨到:“作為中國人我感到非常驕傲,作為一個中國的華樂傳播者,我更覺得驕傲,音樂無國界,我會努力傳播國樂到更多的國家,讓世界聽到中聲音”。 “用音樂串起快樂的音符,架起兩國交流的橋梁。希望有機會能帶香港的學生來參加這樣的國際交流會”,這是來自香港的姚文紅老師的心聲。


鐘佳老師表示:“作為一名華樂傳承者,走出國門,講好中國故事,傳播民族精神是我的責任,我希望華樂走向世界,更希望中馬兩國心心相吸,箏箏日上” 。

曾媛媛老師也表示,“希望通過國際交流,讓兩國人民民心相通,愿意為國際友誼、國際和平,貢獻之間的綿薄之力”。


在此祝賀一帶一路倡議十周年“中馬文化交流演奏會”取得圓滿成功,祝賀兩國人民友誼長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