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潔發電,多元化利用,走出中國特色核能之路
9月28日,國家電力投資公司在上海發布了中國第三代核電自主--中國獨立核電技術品牌和世界先進的第三代核電模式--"國和一號"的標志性成就。
一年前,即2019年9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表的中國第一份核安全白皮書"中國核安全"指出,中國核工業已經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核工業體系,為保障能源安全、保護生態環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進高質量經濟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也為有中國特色的核安全開辟了道路。
第三代和第四代核能從引申到現實
9月2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批準了采用華龍1號核電技術的海南長江核電二期工程和首次由民間投資的浙江三期核電一期工程,實際投資總額超過700億元,將帶來大量就業機會。
2015年5月7日,世界上第一個示范項目福清5號的第一個混凝土池正式啟動。過去五年來,建設工作進展順利,按照計劃進度,建設已成為一個重要的標簽,預計將于今年年底投入運行。此外,滬龍1號已在寧德、漳州和方城港登陸。
中國核電集團華龍1號總設計師、中國核電(4.460、0.07、1.59%)工程有限公司總工程師邢吉表示,隨著華龍一家相繼投產,由此產生的規模經濟和一體化將推動國內設備制造企業不斷提升技術和管理水平,促進高端設備制造業的全面轉型和升級。
在過去的五年里,中國引進的第三代核電技術項目,包括三門AP 1000項目、海陽核電站和泰山EPR項目,也實現了發電。
在山東省石島灣,世界上第一座模塊式高溫氣冷堆示范電站--第四代核電技術已完成民用建設、安裝并進入綜合調試階段。與會者正在盡一切努力,按照2021年年底前發電的目標向前邁進。
到2019年12月底,中國共有47個核電機組在運行,總裝機容量4875萬千瓦,僅次于美國和法國,居世界第三位。核電總裝機容量占全國總裝機容量的2.42%,同時正在盡快制定"原子能法"、"核電管理條例"等與核電有關的法律法規。
未來核能穩步發展
今年7月28日,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ITER)主要項目的安裝和發射儀式在法國舉行。
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項目是世界上規模最大、影響最廣的國際科學項目。2006年,中國正式加入該項目。這是中國參與的最大的國際科技合作項目。
2017年,活躍在核聚變研究領域的研究人員聚集在一起,討論ITER計劃和全球聚變能源研究與發展的未來道路。30多名外國專家和10多名國際核聚變領域的中國專家起草并簽署了"北京融合宣言"--支持中國聚變能源的發展。聲明認為,中國及時交付了高質量的ITER零部件,表明中國在ITER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會議還進一步主張,世界核聚變領域的科學家應加強合作,研究和開發與聚變能源有關的技術,為最終解決世界能源短缺和環境污染問題作出貢獻。
從發電到多樣化使用核能的趨勢
今年年初,隨著新冠肺炎疫情的發展,快速防疫和快速治療已成為當務之急。在此之前,我國大多數國家標準醫用防護服都采用環氧乙烷消毒,耗時7天至14天。然而,醫療設備,特別是一次性防護服的消耗過快,如何使其生產能力及時跟上需求已成為一個重大問題。
為了預防和控制這一流行病,已下令采用核技術。從2月9日至24日,核工業領域的44個單位完成了139萬套一次性醫用防護服的輻照滅菌。根據流行病期間醫用一次性防護服輻照滅菌的緊急規格(臨時),輻照(鈷60或電子加速器)技術可將滅菌時間縮短到一天以下。
它不僅可用于輻照生產,還可為中國北方冬季清潔供熱提供熱源。2019年,山東省海陽700000平方米核能供熱工程一期正式受熱,標志著中國第一個核能商業供熱項目正式啟動。
在未來,核能還將在工業蒸汽供應、海水淡化、剩余氫生產、同位素生產、制冷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