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銘記的“大河波浪寬”( 紀念中國人民志愿軍反美援朝 ,七十周年)
在天津和平區的一家療養院里,吳炯喜歡早上坐在院子里曬太陽。和她交談的大多數老人都不知道這位將近 90 歲的老人是王蘭的原型之一。王蘭是電影 "上干靈" 中的一名衛生工作者,曾在上干嶺戰役中獲得二等獎。
吳炯的家鄉在四川省忠縣。1950 年,她的家鄉迎來了人民解放軍,她報名參軍。在軍隊中,吳炯學到了醫療知識,成為了一名衛生工作者。中國人民志愿軍與美國作戰,幫助朝鮮在國外作戰。她堅持到前線去:"戰斗中會有流血,我會去救傷員。"1951 年 9 月,18 歲的吳炯成為一名光榮的志愿兵。
在朝鮮,吳炯被派到第 15 軍第 45 師擔任衛生工作者,英雄黃繼光和邱少云在同一支軍隊中。她不分男女地保衛祖國,戴著軍帽把頭發剪得很短,看不出這是連隊中唯一的女兵。
一個女孩來的時候能做什么?" 一些士兵說,因為監督公司的工作既困難又危險,運輸戰爭物資,修理防御工事,挖掘防空洞,搶劫傷員。但沒過多久,這個女孩就給她的同志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行軍時,她提著一個沉重的藥箱,幫傷員背著背包;在修路的時候,她和她的同志們去河邊撿石頭,在冰冷的河里泡了一天;到了營地,她帶著藥箱去檢查教室,沒有休息。
1952 年 10 月,吳炯與該組織有聯系,前往上干嶺。吳炯說:" 尚干嶺之戰是他最莊嚴的記憶。
有一次,敵機轟炸防空洞,不幸被敵機投下的凝固汽油彈擊中。吳炯不顧機槍掃射和山火,沖進防空洞,把受傷的戰友抬到隱蔽處,她在山洞里發現了一名被燒傷的戰士。當人們以為他已經死亡時,吳炯卻發現他脈搏微弱,立即對他進行搶救。沒有燒傷藥,她就用雪水敷患處,拔頭發給他排毒穿血泡。吳炯見嘴巴干裂,就把雪捏成條狀,先在嘴里叼一會兒,再一滴一滴地喂到嘴里。戰友們得救了,吳炯卻累得暈倒了。45 年后,獲救戰士姚旭達幾次從武漢來到天津,與吳炯相見。身著舊制服,滿身軍功章,兩位老人激動得見了面說不出話來,卻緊緊擁抱在一起。
吳炯在朝鮮逗留期間,曾兩次在上干嶺戰役中獲得三等功役和二等功役。她最受尊敬的是加入中國共產黨。
回到家后,吳炯被分配到武漢軍醫院,后來轉到天津。即使和家人在一起,她也很少提到自己的光榮經歷。
1988 年退休后,吳炯成為一名志愿者。雖然月退休金不多,但自費購買血壓計、藥品等。她調查了社區 200 多名居民的健康狀況,建立了檔案,確定了 320 多名 60 歲以上的老人為常客,并向 100 多名患有各種慢性病的居民發送了健康書籍。她還制作了 "居民健康手冊" 免費分發,無論白天或夜間誰生病,她都渴望幫助。
2013 年,在她 80 歲生日那天,吳瓊鄭重地告訴家人一個隱藏已久的愿望,希望在她去世后將她的遺體捐給醫學研究。在這一年里,她填寫了一份自愿捐獻遺體的登記表,由紅十字會工作人員見證。
幾年前,吳炯的丈夫死了,她進了一家療養院。雖然吳炯仍然喜歡說他喜歡笑,但由于年邁,加上爬冰、躺雪、翻山越嶺留下的腰腿痛,他經常整夜睡覺。吳炯說,那時候,同志們在朝鮮戰場上用鮮血殺死敵人,當時他們大多還不到 20 歲。與那些死去的人相比,生活已經足夠了。
一條大河的波浪很大,風吹著兩岸的稻花。"許多事情從她的記憶中消失,但只要熟悉的旋律響起,她仍能哼。" 這是一個強大的祖國,一個我成長的地方。"她說:" 這首歌永遠不會被遺忘。" 這是我心中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