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快時代,弱勢者怎么才能找到一扇“窗”?
在黃金周結束之際,一次精彩的旅行成了回憶。網友的記憶就是一幅圖畫。他把照片貼在網上。文中只有三個字和兩個標點符號:“無錫。很好……”出乎意料的是,它收到了超過3萬個轉發和19萬個贊。
原來,這一數字表明,無錫火車站為使用老年機、沒有微信、手機的旅客,即不能顯示健康代碼的旅客開辟了專門的服務通道。
一個小小的善舉,贏得了那么多人的贊譽,顯然引起了人們內心的共鳴。人們外出防疫時必須出示他們的衛生守則。全國絕大多數地區要實現“一碼通”,沒有“碼”是很難走的。
但一個人要有健康密碼,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至少要有一部智能手機。盡管智能手機仍然很受歡迎。比如使用舊機器的老人,還有一些根本沒有手機的人。他們做什么?
聰慧的“一夜之間如春風”,各行各業都在快速奔跑。對大多數人來說,智力代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是現代人的幸福。但對于許多老年人或未受過教育的人來說,智能化始終是一個考驗。我們的便利可能是他們的障礙。
看病,得在網上預約;買票,就得網購;等出租車,腿都軟了。買車不容易,別人卻訂了,難怪有老人感嘆:“社會出門都是麻煩”;
科技成果要轉化為社會文明,必須惠及每一個成員,而不僅僅是滿足一些人的需要。不要說只剩下少數人。根據調查數據,目前中國仍有數億人無法上網。在快速的智能時代,請給行動遲緩的弱勢群體留下一扇“窗口”。